刘恩兰:中国第一位女博士在地理上

刘恩兰(1905.3.27—1986.7.15),我国第一位女地理学博士、第一位女海洋学家、金陵女子大学地理系创始人兼首任主任,与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共同创办蔡元培先生组织的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科学学会,为发展中国的科学事业而努力。

图片/

刘恩兰简历照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档案馆收藏)

幼儿启蒙

——青年人孜孜不倦、自强不息

刘恩兰1905年3月27日出生于山东省安丘市的一个农村家庭。她的祖父重男轻女,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了很多冷遇。 刘恩兰两岁时,得了一场重病。 她的祖父不喜欢女孩,不让家人照顾她。 刘恩兰的父母只能趁老人不在家,偷偷熬鸡汤给小恩兰喂,才救了她一命。

刘恩兰的父亲在广文大学任教。 他心胸开阔,学识渊博,尤其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他发现刘恩兰非常聪明,就带着她离开了家乡,教她读书、数学、地理、英语。

1919年,父亲送14岁的刘恩兰到南京参加考试。 从未上过学、穿着简单的刘恩兰在一群富家女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著名的汇文女中,并在高二时成为了转校生。

刘恩兰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高中三年的课程,毕业后考入了北京协和女子大学。 当时学校规定新生必须学习两年才能升读本科。 刘恩兰觉得太慢了,就考入了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金陵女子大学于1915年由美国联合教会在南京创办。 这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 1930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注册,更名为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出国留学

——多读书,多走路

刘恩兰1925年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和还在读书的弟弟妹妹,20岁的她放弃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当上了附中院长。与金陵女子大学合作。 根据金陵女子大学规定,任教六年后即可申请赴美留学。

1929年,吴以芳校长因刘恩兰表现出色,在金陵女子大学的资助下推荐她去美国留学。 刘恩兰选择了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地理系攻读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师从美国著名气候学家查尔斯·F·布鲁克斯。

刘恩兰刻苦学习,到芝加哥大学地理系学习了半年。 刘恩兰在硕士论文《气候:中国的独裁者》中论述了气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它在中国文化中的表现、中国气候的区划以及气候对农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开启了她的农业之路。气象学研究。

当她毕业时,学校决定奖励这位学习成绩优异的中国女孩,并询问她想要什么礼物。 刘恩兰提出,她不直接从太平洋返回中国,而是途经北美,前往欧洲进行科学研究,并向学校请求资助。

克拉克大学是一所专注于文科教育的私立研究型大学。 新月散文诗人徐志摩、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第一位奥运裁判舒虹均毕业于该校。 克拉克大学的校训是“挑战公约,改变我们的世界”(Challenge Convention, Change our World),所以学校欣然接受了这个惊人的请求。

1931年,26岁的刘恩兰从美国抵达加拿大魁北克,然后横渡大西洋到达地中海,进入法国,再经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到达荷兰,越过英吉利海峡到达美国。英国,越过北海到达挪威和瑞典,再越过波罗的海到达波兰,最后越过整个苏联,进入满洲国并回国。

这条漫长的地理考察路线,即使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完成。 由此可见刘恩兰的眼光和勇气! 她测量自己的脚步,仔细观察和记录沿途的自然风貌和社会风俗。 这段漫长的旅程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对北美和欧亚大陆的社会地理、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进行全球调查的女学者。

回国后,刘恩兰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理学教授,讲授地理、地质、气象等课程,并于1933年创办地理系。1934年,29岁的刘恩兰,竺可桢等人创立了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地理学会,成为中国地理学界的重要人物。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先撤离至武汉,后又撤离至成都。 1938年的武汉三镇保卫战中,她不畏危险,冒死前线抢救伤员。

到达成都后,在吴以芳校长的建议下,刘恩兰参加了中英耿奖学金出国留学考试。 虽然失败了,但她还是得到了牛津大学的资助去英国留学。

1938年,刘恩兰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再次漂洋过海,到牛津大学圣希尔达学院学习自然地理学。 她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导师指定的课程,并撰写了题为《中国降雨变化:其性质、原因和影响》的博士论文,于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

35岁的刘恩兰成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 在地理上。 她也是民国地理学领域极少数在美国和英国接受专业训练并结合英国和美国地理传统的学者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刘恩兰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她奉命帮助盟军测量英吉利海峡。 在英国军方的支持下,刘恩兰乘坐小型潜艇前往英吉利海峡进行调查测量,那里海流汹涌,水下地形极其复杂。 他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来协助盟军登陆。 这就是刘恩兰与海洋结缘的开始。 一路走来,命运为刘恩兰准备了另一个广阔的舞台。

科教报国

——严谨求实、拼搏创业

1941年,刘恩兰拒绝了英国的高薪邀请,不顾回国途中遭遇德国潜艇袭击客轮的危险,回到了硝烟弥漫的祖国。 曾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地理系主任。 她一手撑起地理系,编写讲义,培养以地图学史学家曹婉如为代表的女性地理学家。

抗战时期,金陵女子大学与华西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五所基督教大学在成都花西坝成立边务部,研究边疆社会,服务边疆人民。地区。 刘恩兰每年夏天都会组织考察组到川西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1942年夏,刘恩兰带领5个地质组的队伍,历经千辛万苦,到川西岷江上游羌族、藏族聚居地考察。 他对嘉绒羌等大渡河、岷江边民的人地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出版了《理论》《范县水土保持问题》《水土保持的形成与历史》等著作。着有《四川盆地史记》、《川西高山聚落》等论文和游记。

1946年夏,刘恩兰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到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讲学并考察印第安人,以便与中国川西少数民族进行比较研究。 不幸的是,在美国讲学时,刘恩兰遭遇车祸,身受重伤,住院四个月。 直到1947年春病愈才回到中国。

图片/

1946年刘恩兰接受《纽约邮报》采访照片

1951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合并。 1952年院系调整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原中央大学)。 1952年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校址改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 学校地址。

1951年9月,刘恩兰到长春参加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建设,开设气象、经济地理学专业。 东北师范大学始建于1946年,原名东北大学。 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一年后,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师资队伍。 47岁的刘恩兰被评为二级教授。

移动到海洋

——勤奋耕耘,耕耘杏坛

1954年9月,刘恩兰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任教,并在知天命之年转学海洋科学。 尽管在农业气象领域首屈一指,刘恩兰却以国家需要为个人使命,从零开始学习军事知识、战术课程、海洋地质学。 她学习严谨,刻苦钻研。 她撰写了大量有关中国海洋开发和保护的教科书和文章,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海洋学家。 周恩来总理称她为“海洋世界的英雄”。

第一期学员杨欢、罗超回忆,1956年春,刘恩兰带领海军工程系水文测量学生考察时说:

“记得我们在考察渤海长山群岛的自然地理时,她不顾生活、行动的不便,带领我们坚持上军舰实习。军舰颠簸时,她晕船了。”但一上岛,她仍然迈着矫健的步伐,指着海湾和岛屿,向我们讲解地质的演变、潮汐的涨落,大自然像教科书一样一页一页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她身边,我们不禁被她的爱所吸引。被科学和热爱祖国、热爱海洋的孜孜不倦的精神所感染,我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

1957年,刘恩兰带领毕业班承担了国家下达的一项大型科研任务,测量海岸线地形地貌和沿岸水深。 一身蓝衣,身材窈窕的她,在船长惊讶的目光下走上了船。 船上没有女生宿舍,船长在一间小会议室里为她临时搭建了一张床。

52岁的刘恩兰仍像当初考察欧美、测量英吉利海峡时一样,面临着船上四个月的艰苦生活。 她不惧大风大浪,指导学生完成了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水深测量报告图,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随后,他们带领同学们对定海至温州的海上航道进行了实地考察,师生们共同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 刘恩兰言传身教,成为哈尔滨军工模范老教师。 她对科学的执着和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影响了学生的一生。

1961年,刘恩兰奉命到海军航行保障部工作。 此后,她一直奋战在海洋科研考察第一线,为我国海洋事业和海军建设努力奋斗。 当选为第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海学会常务理事。 1978年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海洋局顾问。

图片/

哈萨克军工著名女教授刘恩兰(前排左三)和她的学生

独立女性的家国情怀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博士。 在地理方面,刘恩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终生未婚。 她用自己的坚持、奋斗和无私奉献诠释了金陵女子大学的校训——丰富的生活。

吴以芳校长表示:“健康、幸福是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不仅为自己而活,还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帮助他人,造福社会。这不仅造福他人,也成就了我们自己。”生活更加富裕。”

从1919年到1951年,这所女子大学共培养了999名毕业生,被誉为999朵玫瑰。 在国家危难之际,她们冲破传统束缚,挺身而出,救国救民,促进男女平等,推动中国妇女解放和科教事业发展。

刘恩兰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她胸怀远大抱负,充满爱国热情,聪明勤奋,意志坚定,成为独立女性的榜样,成就了跨越山海的传奇。

图片/

刘恩兰晚年照片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