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报崔英先生地理学家王德基

蓝色的一缕缕道路将山峦和森林开辟出来。 在百余年的办学风风雨雨中,出现了一批坚持艰苦奋斗、默默耕耘、“手里捧着一颗心,去时寸草不生”的“大先生”。 ; 他们品格高尚,如竹、兰、菊,谦虚、淡泊、淡雅。 他们经受住风吹雨打,愿意充当梯子和铺路石。 他们潜心科学研究,勇攀科学高峰; 他们潜心教学,留下桃李芬芳; 他们的精神不朽,历史悠久。

他是一位大儒,儒雅贤德,游历远方,穿越时空,独树一帜。 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翠英大学百年师德模范人物》特刊,将陆续出版为兰州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模范人物。大学110年的历程,以期在无限的怀念、怀念和敬佩中激励师生牢记新时代教育使命,在“双一流”伟大建设中砥砺奋进”,再创辉煌!

地理人物介绍_地理人物传记_地理人物/

本期人物:地理学家王德基

地理人物介绍_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传记/

王德基(1909-1968),原名王恩曾,湖南慈利人,地理学家、地貌学家,我国近现代区域地理学先驱,资源环境学院主要创始人兰州大学(地质地理学系).

1930年王德基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地理系,1936年底获得当时举世闻名的洪堡奖学金赴德国留学。 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明星大学(即慕尼黑大学)、蒂宾根大学,专攻气候、地质和地貌。 亚洲干旱气候特征研究. 1940年,他在蒂宾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回国后,王德基受聘于四川北碚中国地理研究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然地理学组代组长。 在黄国章局长组织的嘉陵江流域和汉中盆地综合地理考察中,王德基担任汉中盆地考察队长,先后走访了秦岭和巴山之间的城固、西乡、庙县、保城、南郑、洋县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8个月,他编写了《汉中盆地地理调查报告》一书,被地理学家徐进之教授认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区域地理著作,也是抗战时期国家地理研究成果之一。 引进国内外。

1946年,南京政府筹建国立兰州大学。 王德基被留德著名生物学家、博士辛树志校长聘为兰州大学教授,并担任首任地理系系主任。 兰州大学地理系刚成立时,只有他和冯胜武两位老师。 面对人员极度短缺、没有书籍、没有设备的情况,作为一个毫无头绪的企业家,他想方设法聘请师资、购买设备,使地理系逐渐具备了办学条件。 为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地理科学教育,他孜孜不倦地在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兼职任教,交换学校的老师到系里讲学。 有时找不到老师,我就自己学习新课程,自己编写讲义,然后在课堂上授课。 新中国成立后,王德基继续担任系主任,积极配合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 1956年,高等教育部指定兰州大学四个系为副博士生培养单位,地理系就是其中之一。 同年,王德基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

王德基在西北的20年间,足迹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 新中国成立后,他将自己的知识投入到生产建设中。 他与兰州大学地理系师生共同完成了西北6项重大生产任务。 王德基十分重视实地考察,善于用写生的方法表现山水的特色。 他要求学生进行地理调查时“眼、手、脚,缺一不可”。 他们不仅要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来描述所观察到的各种景观材料,并保存采集到的标本。 返校后要全面组织并写出检查报告。 在王德基教授言传身教的影响下,系内师生教学科研氛围浓厚。 地理系越来越有名气,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

作为王德基唯一的研究生,李继军院士深受王德基影响,认为王德基对他的成就做出了贡献。 王德基先生播下的种子终于收获了。 因此,我们一直追随前人的脚步。 如果说我们取得了新的成绩,那是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的。 先驱者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1957年,王德基被错误划为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含冤而死。 1986年5月,兰州大学党委隆重举行追悼会,为他平反,恢复名誉。

王德基留下了数十部遗作。 1999年,为庆祝兰州大学建校90周年,李继军、张林元主编的《王德基教授论文及纪念文章》出版,凸显了王德基教授在地理科学方面的成就。

(《兰州大学学报》第925期(总925期)第05页,2018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