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

林超,又名伯超,出生于揭阳市玉湖镇江夏村的一个贫困知识分子家庭。 受家庭传统和社会传统的影响,他从小就对文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6年考入岭南大学文科,次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1929年,他师从瑞士哈姆教授学习地质学,师从德国人W.克雷德纳学习自然地理学。 1930年中山大学毕业后,受聘为时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德国第三代现代地理学大师克莱特纳和W.彭泽的助教。 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中英耿氏奖学金,赴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师从世界著名地理学家罗克斯比。 1938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利物浦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地理学博士。 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 同年,他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 1939年,迁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 1940年在重庆北碚参与筹建中国地理研究所。 1946年继黄国章、李成三之后被任命为所长,任期最长。 抗战胜利后,中国地理研究所从北碚迁往南京,林超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49年,林超赴里斯本出席国际地理联盟第十六次代表大会。 他代表中国提出的成为国际地理联盟正式会员的申请获得批准,使中国在国际地理界获得了应有的地位。 联合会正式会员。 林超还曾任复旦大学(1942年)和金陵女子大学(1947年)教授。 1949年后,林超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0-1952年)、北京大学教授(1952-1991年)。 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名誉理事,学会自然地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地理学报》编委,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地理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编委会主任。 ,国家自然科学术语审定委员会委员兼地理术语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名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纂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地名顾问研究会会员,国际地理联合会景观综合工作组成员,加拿大景观生态与管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第六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

 

地理人物传记_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图片/

林超教授是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他早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成果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作”。 其后,他在自然地理划分、土地类型研究、地理学理论总结、地理学方法论凝结以及中国地理历史与地名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全面的贡献。 对地理、地理教育、中外地理交流也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如曾兆轩教授所说:“如果说竺可桢先生是我国第一代现代地理学的开拓者,那么林超先生则可以说是发展我国地理学的第二代人物之一。”

(1)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20世纪30、40年代,林超专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 1930年代访问滇西时,亲身感受到英国以缅甸为基地侵占中国领土的图谋,写下了《滇缅北段未定边界的地理和政治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国人民的高度重视; 1941年,他出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地理基础和前景》,其愿景得到了历史的证实。 林超在担任中国地理学会所长、人文地理学组组长期间,组织了对四川盆地、大巴山、嘉陵江流域和新疆西北地区的地理考察,在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第一手调查研究被誉为“抗战时期中国地理学的代表作”。

(二)自然地理区划、土地类型和自然面积研究。 1949年后,林超更加重视综合自然地理学,开创并领导了一批人

为发展这一学科,他还首先提出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译名,被公认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54年,针对综合性大学地理系的教学需要,林超等人完成了我国第一个完整的基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全国性综合自然地理划分。 20世纪50年代末,林超带领苏联自然地理学家伊萨琴科讲授的自然地理培训班,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河北省及周边地区的实践,深入探讨了区划方法,并提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区划方法,对我国近30年来的自然区划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林超敏锐地发现区划方法不适合地方尺度的地学理论概括、浓缩地理学方法论、中国地理地名史研究、地理教育和中外地理交流。 他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地理学理论的概括和方法论的凝练。 林超的哲学素养使他能够从科学发展和分化规律的角度总结地理学理论。 他根据自己长期的地理学研究和教学经验,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地理学理论问题的论文,深入探讨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地理学的学科结构、地理学的地位。在科学中。 以及其他问题。 林超认为,地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仅由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决定,而且由所采用的方法论决定。 只有将地理学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确立其科学地位。 因此,他不仅在理论研究中,而且在实践考察中,都十分注重地理学方法论的总结和完善。 他认为地理学的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三个特点。

(四)中国地理与地名史研究。 林超从现代地理学中的土地分类思想出发,分析了《管子·地源篇》对土地分类思想的贡献,认为地源篇中的土地概念是全面的,其土地分类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土地分类。土地研究。 其土地分类具有层次性、科学性、系统性的重要方向或流派,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杰出成就,发掘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瑰宝。 张相文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 林超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对他做出了现实的评价。 对中国地理学的伟大贡献也指出,张祥文没有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地理学,而是抄袭和传播了一些错误的观点和理论。 此外,受竺可桢委托,林超对珠穆朗玛峰的发现和命名进行了研究。 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以确凿的​​证据反驳了英国人发现并命名珠穆朗玛峰(即珠穆朗玛峰)的错误结论。 作出重要贡献。

(5)地理教育。 林超是一位有杰出贡献的地理教育家。 先后担任六所大学教授,讲授自然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学、欧洲地理学、土地类型与综合自然区划等多门课程。 他备课认真细致,引文广泛,讲课清晰浅显,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工具,教学效果很好。 他对学生充满热情,要求严格,教学有说服力,孜孜不倦。 他教导学生树立攀登地理研究高峰的志向。 为此,他们必须具有脚踏实地的吃苦耐劳精神,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地理学研究手段和方法,培养敏锐地把握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林超非常重视田野调查。 20世纪50年代北大地理系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田野调查能力,这与林超的培养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林超非常重视介绍国外地理学的进展,让北大地理系的毕业生也非常重视国外的研究动向。 在林超的苦心经营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向社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军队,还是在大学、中学,他们都成为了骨干力量。

(六)促进中外地理交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地理学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迫切需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林超的地理素养融合了英国学派、德奥学派和中国传统,这使他在中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1949年,林超代表中国申请加入国际地理联盟获得批准,这是对中国地理学的重大贡献。 林超熟悉国外地理学的进展,积极向中国地理学界介绍自己的成就和重要人物; 同时,他也不断向世界介绍中国地理的成就。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外地理交流经历了黄金时期。 林超则更加积极地参与此类交流。 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声誉和人脉,邀请世界著名地理学家来华讲学,促使北京大学来华讲学。 地理系与多个世界知名地理系建立校际交流关系; 他热心推荐中青年地理学家出国留学,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地理人物图片_地理人物传记_地理人物/

邱伟志教授,经济地理学家

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传记_地理人物图片/

历史地理学家侯仁智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