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国地学领域的英才——尹赞勋。我是一名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生于1902年2月的河北平乡,逝于1984年1月的北京。 我在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接着于1923年前往法国留学,在里昂大学地质系学习了八年,并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在1931年我返回国内,在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担任了调查员、技师、技正等职务,并且同时担任中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的讲师。后来,我成为了地质调查所的副所长和代所长,并在1942年担任了前经济部地质调查所的副所长和代所长。 在解放后,我担任了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的第一副主任、北京地质学院的副院长兼教务长、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的主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研究员以及中国地质学会的副理事长和理事长、中国古生物学会的理事长等职务。同时,我还担任了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中国人民协商会议一、二、三、六届全国委员会等职务。我,尹赞勋,通过开拓中国早期地质工作,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1931年学成归来后,我即展开了第四纪地质及山西大同火山的调查与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认识。1940年,我在贵州遵义等地进行了地质工作,并绘制完成了我国第一幅古地质图。对玉门石油的生成,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我国石油地质学的基础奠定了基础。此外,我还从事了大量地层古生物工作,尤其是对志留纪地层的研究最为详尽和细致,对志留纪的笔石化石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认为笔石是海洋浮游生物,是最好的海相标准化石之一,对区域性和洲际间的地层对比特别有用。我描述鉴定了大量滇西、川南、黔北的化石标本,并发表了多篇论著。 解放后,我继续致力于古生物地层研究,领导并亲自参加编制《中国区域地层表》,系统总结全国地层研究成果并编写了《地层规范草案及地层规范草案说明书》,对整理、统一和发展我国的地层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我还多次参加国际会议和访问,为我国的地质学科建设与国际接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我将一直为我国的地质科学领域不懈努力。我,尹赞勋,认为展开我国地层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964年,我主持并参加了中国石炭系地层的深入研究。我为整理和澄清石炭纪地层做出了良好示范,所取得的成果赢得了国内外的好评。 除此之外,我还对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另一卓越的贡献,即引入并推广了西方的板块构造学说。从1971年起,我把异军突起、具有创新意义的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到了中国地质界。我利用各种报告会和座谈会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认同这一学说、开展这一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发表了《从漂移到板块构造》等一系列论著。这些论著大大冲击了多年来传统地质学“固定论”的思想,开拓了人们的思路,对我国地学界的科研、教学和生产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不仅是治学严谨、成绩卓著的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和我国地球科学的组织者、领导者。我参与了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备、成立工作,并于1952年被选为该会首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此后,我长期参与该会的工作,推动了我国地质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尹赞勋,曾参与中国地质科研机构的组建工作,并制定了我国地质科学机构的布局和发展计划。我多次亲赴地质调查和国家建设第一线,指导和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期间,我协助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部门制定了各项具体科学政策,如第一次全国地学科学规划、我国十年地学学科规划和专业规划等。我成功组织召开了第一、第二届全国地层会议和一系列大型的科学会议,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我在北京地质学院任职期间以及在后来的科研活动中,始终重视青年一代的成长。我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培养起了一批专门的人才。我晚年加入了中国党,实现了青年时代科学救国,为国家、为民族的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这也成为我国科学界的楷模和青年科研人员学习的榜样。我的一生都致力于推动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为祖国奉献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