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杰(张景辉 饰)
首都师范大学宋杰教授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历史军事地理研究。 着有《先秦战略地理学研究》、《中国秦汉经济发展史》、《中国货币发展史》、《魏周齐之战中的河东》、《 《古代中国》《战争的地理枢纽》《三国重要地区争夺与攻防战略研究》《军事地理与三国攻防战略》等。其中,《 《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于2009年出版,特别受到中国军事史爱好者的青睐。 今年4月,《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修订重印。 在接受《上海书评》专访时,宋杰谈到了本书的写作缘起和研究方法,也为未来研究者如何继续深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宋杰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736页,138.00元
当我看到你的书名《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支点》时,我不禁想起了麦金德的名著《历史的地理支点》。 您自己也提到,您在大学时,是在博士生导师宁柯先生的推荐下读过《历史的地理支点》的。 您能谈谈您从中得到的启发吗?
宋杰:麦金德的著作根据地缘政治特征将世界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并提出了“枢纽区”或“心脏地带”的概念,认为其位于欧亚大陆中部。 地形有利于草原民族的机动作战,因而比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占据中心战略地位。 他所说的“枢纽地区”与军事地理中的枢纽地区并不相同。 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麦金德的结论,而是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他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来研究世界历史,把世界视为一个由不同性质的区域组成的系统。 总体而言,“地理枢纽”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先秦到明清的数千年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相对稳定,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军事重镇往往发生较大转移,其对战争的影响也在前期有盛有衰。以及后期阶段。 其原因是什么,这就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正如麦金德所说:“在计算中,地理数量比人类数量更容易测量,也更接近稳定。因此,我们应该期望找到一些既适用于过去历史又适用于当前政策的公式。”
您在撰写《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时,具体运用了哪些理论和研究方法?
宋杰:历史研究的特点之一就是综合性,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法律、文化,所以涉及的理论方法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除了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外,还需要涉猎一些与具体研究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 例如,如果你研究的是法律史问题,而且是宏观研究而不是微观研究,那么最好学习和掌握一些法律理论,这将有助于提高你研究的深度。 我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中研究了历史军事地理学领域的问题。 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军事地理学的理论著作,尤其是它的重要分支之一——战略地理学。 陈力的《战略地理学理论》、董良清的《战略地理学》、雷杰的《战略地理学导论》等论文,以及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书中的理论解释和技术方法都有极大地影响了我的研究。 它往往具有指导作用,特别是在讨论政治形势和战略格局的演变、战争的地理背景、战略原则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战略攻防的基本方向、交通的设置等方面。路线、战场、交通枢纽。 与军事基地的关系、各方经济政治中心的配置、与战争的联系等等,它们的作用与《历史的地理支点》一书不同。 麦金德的理论对我的研究有启发作用,即开拓思路,但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技术方法。
关于“枢纽”的概念,您引用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的“领地钥匙”和孙武在《孙子兵法》第十三章中提出的“曲敌”,然后结合《论》中的要点中国历史上的战争分为边境战争和内陆战争两大类,指出内陆战争的枢纽是豫西、淮南、荆襄等地区。 你这个定义的基础是什么?
宋杰:我在书中提到的“枢纽地区”是现代军事地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主要是多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或区域。 占领此地,便于向敌区调兵,向前线运输。 物资和人员的供应。 孙武和克劳塞维茨很早就强调这些地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上,秦以后统一国家的防御战略,都必须考虑如何应对“外患”和“内忧”。 这是因为他们同时面临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威胁——前者是对付外国民族的,而且是主要是对付外国民族的。 是为了应对北方塞外游牧狩猎民族的掠夺和入侵; 后者是为了镇压京城以外不同地区可能发生的叛乱(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和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在长期的割据割据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等大多数国家也不得不面对外族的入侵和内敌的攻击掠夺。国家。 这是历史事实,也是我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争划分为边境战争的原因。 以及大陆战争的客观基础。
如果说内战是东西方的对抗,那么通常就是关西(关中)和关东势力的对抗。 双方经济重心分别为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 豫西丘陵山地介于两者之间,地形条件较为复杂。 它是用来阻挡敌军行动的,所以常常设防布置在那里。 比如秦、西汉时期著名的函谷关、城皋(虎牢关)、荥阳都在河南西部,传说中的“郭关”“五关”(《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过五关到达西岐)也在这一带。 如果是南北对峙,那么双方往往都会以长江、淮河、汉水为天然防线。 那么江淮之间的淮南地区和江汉之间的荆襄地区就成为两国作战的中间地带。 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非常明显。 。
秦进军豫西通道及晋南豫北通道攻打六国示意图
您特别关注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军事枢纽的影响。 那么,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冷兵器演变为热兵器的历史性转移,军事枢纽的作用是否也在减弱? 你在书中把时间限制在蒙古灭宋的襄阳之战。 您是否也考虑到此后军事枢纽的作用大大降低?
宋杰:唐末到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向南的转移。 但由于战乱和自然生态结构的破坏,关中地区经济实力大幅下降,失去了基本经济区的独立地位。 从此,中国政治军事斗争的地理格局彻底演变为南北对峙。 东西方之间的平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由此,关西和关东之间的豫西走廊失去了重要的战略地位。 元、明、清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政治中心分别位于北京和南京。 连接两地的大运河中段的淮南东路增加了战略价值,成为南北通行的必经之路。 由于襄阳、江陵偏离交通要道,对战争的影响也明显减弱。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可以说逐渐缩小了枢纽地区的广度,而其深度的下降则与火药、火器在战争中的广泛使用密切相关。 我在书中把南宋末年“枢纽地区”的研究下限定为南宋末年,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由于政治中心地位的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国家的巩固,元朝建立后,中国大陆从未经历过长期的割据局面。 其次,自元末以来,火药和火器在军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采用火药爆破和炮击战术对工事进行轰击是相当有效的,大大降低了工事的防御作用。 因此,蒙古与南宋之间的襄樊之战之后,内陆战争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弱方能够凭借数座城塞的险要地形长期抵御强敌的情况,而且最终成功了,允许其国家继续统治。 战争,从而大大削弱了枢纽地区对战争的影响。
蒙古南宋襄樊之战示意图(公元1271-1273年)
您长期从事秦汉史研究,出版过相关专着。 您对三国时期的军事史也有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是如何推动您最终完成《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的?
宋杰:我在秦汉史领域的研究课题先后集中在经济史、法律史、法院制度等方面。 《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一书中只收录了《秦汉敖仓兴衰》一文。 对这本书最大的推动是我的博士论文《先秦战略地理学研究》。 本书大部分内容收录在《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中。 我最初的计划非常雄心勃勃。 我想从《先秦战略地理学研究》入手,然后写秦汉、三国、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南北朝的战略地理学问题的专着。隋唐时期。 然而,我却没有办法,只能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到目前为止,我只对三国的一个时期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也就是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出版十年后,我完成了《三国重地之争及攻防策略研究》。 》。 春天已过,秋天已至,老年已近。 由于身体状况,我已经无法完成它了。 这些想法只能留给后代。
中国古往今来,关于军事史的著作很多。 您在书中多次引用顾祖愚的《读史纪要》。 这是否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古代版《中国古代战争地理枢纽》?
宋杰:中国古代有很多研究军事思想、军事制度、战争史的著作。 除《军事经典七书》收录的名篇外,还有曾公良主编的《军事经典概论》、陈富良主编的《历代军事制度》、徐东的《虎印经》等。 ”、陈珪的《成守录》、王衍的《武经古剑》、张羽的《十七史百将》、王弥达的《清溪农兵录》、戴绍旺的《降剑巨绝》、何去非的《备论》 》、毛元仪的《五备志》、戚继光的《纪晓新书》等等,不胜枚举。 这是一座军事科学宝库,值得后人详细探索。
顾祖禹一生所著的《杜氏方语纪要》,共130卷,280万字。 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至明朝。 是一部可以与《史记》、《汉书》相媲美的瑰丽之作。 杰作。 虽然是一部历史地理作品,但军事气息浓厚,非常注重战争的描写。 书中论述了历代郡县的沿革,以及山水险要的情况。 它引用历史事件并推断成功和失败。 因此,张之洞将其列为《书目答》中的军事家,并评论说:“此书专为军事而著,非为地理研究之用”。 本书收录了各省、州、县的军事战斗。 重要地点、其起源、对战争的影响以及附近的地形和水文条件的详细描述,为古代枢纽地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和资料。 它还汇集了他自己和前几代学者对地理环境与战争关系的研究。 见解。 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一口深不可测的宝井。 只要放下水桶,甘甜的泉水就会涌上来。
你的作品都围绕地理展开。 你通常会从某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出发,先讨论它的山险、经济资源、交通位置,然后再进一步讨论。 乍一看,似乎有一种“地理决定论”的感觉。 如何避免陷入“地理决定论”的陷阱?
宋杰: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非常重要,但也不是绝对的。 还有一些因素可以限制它。 这些因素是避免“地理决定论”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人员的作用。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意味着人们认识到人员对地理条件的限制性影响。 危险的堡垒,必须有善于攻克、善于战斗的将领,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才能抵御强敌的进攻。 顾祖舆说诸葛武侯兵出剑阁,秦龙大惊,打算攻关。 死后,刘禅虽有占领剑阁的危险,却连成都都救不了。 所以,即使有晋城汤池,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来守护,也比不上地上的低山浅水。 有了对的人,即使是枯木也能用来给敌人制造困难。 如果统帅决策错误,枢纽地区就无法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刘备、王平可以坚守汉中的险要战略要点,迫使曹操、曹爽的军队撤退。 然而姜维放弃了秦岭峡谷的堡垒,企图诱敌深入,却弄巧成拙。 钟会大军直进汉中盆地,成功攻占关城,导致蜀国北部边防崩溃。 唐朝时期,哥舒翰手握重兵,镇守潼关天险,却顶不住朝廷压力,只得转而寻找强敌应战。 最终,他彻底失败了。 他被安史叛军攻入潼关,占领首都长安,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位统帅违反了防御作战的常识,也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却让他们失去了原本拥有的所有“地缘”优势,以惨败告终。
二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变化。 这就是三国王昶所说的“地势常险,防守难测”所指的。 秦、西汉统治者以关中平原为经济、政治重心,建都咸阳、长安。 他们视关东地区的诸侯、权贵、人民为假想敌,于是在临津、汉沽、武关、云关、江关等地建立军事基地。 设置堡垒,部署军队,严格检查和限制关东人西进,不让关西地区的马匹、金铁、重弩出关。 这将在关西地区创造经济和军事优势,并采取“关中制山东”政策来保卫中央政权。上述情况持续了两百多年。然而,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主要依靠关东列强的支持和物资供应,定都洛阳,失去了临津、函谷、武关、云关、江关等地。阵地不再设置都尉、重兵把守,前面已经提到,古代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也导致豫西、荆襄等枢纽地区偏离了交通要道,逐渐丧失了重要影响力。关于战争。
三是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在中国古代,枢纽地区之所以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是因为控制它的一方可以将当地的有利地形、水文、交通条件和城市防御工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难以摧毁的阵地。 守军如果有充足的粮食、兵员和士气,往往可以坚持很长时间。 进攻方虽然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但由于铁兵器对城市和壁垒的破坏力有限,且缺乏有效的攻击手段,导致师资老兵往往疲惫不堪,难以攻克。 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政治家之所以特别注重对重点地区的控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铁兵器性能的落后和作战技术的限制。 元朝末年以后,攻城战中火药、火炮的广泛使用,使得坚固的堡垒在长时间的炮击下化为灰烬、倒塌。 枢纽地区和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因此大大降低,不再像过去那样产生影响。 坚不可摧的神力。
我在《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一书中,通过阐述这三个因素来否定“地理决定论”。
您提到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内陆军事重镇,如上党、晋阳、徐州、叶城、开封等没有投入研究,您希望后人做好这项工作。 您认为我们可以从哪里开始研究?
宋杰:首先是确定研究对象的时代。 上党、晋阳、徐州、叶城、开封等地对战争的重要影响,在中国古代只存在于一个或几个特殊时期,并不是永恒的。 例如,上党的战略影响主要存在于战国后期,晋阳主要存在于北朝后期。 一旦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代,数据收集工作也被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
其次,就是要找出研究对象对战争的重要影响的具体表现,即上述地点附近发生过哪些战争? 占据上述地点的一方是否获得了任何好处或好处? 试图夺取上述地点的一方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第三,两国交战双方处于怎样的战略态势? 他们各自的根据地、后方和首都设置如何? 军队主力的攻防方向和交通路线是什么? 以上地点也在其中吗? 守备部队和对方进攻部队各有多少?
再次,上述地方的地理环境有何特点? 附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吗? 地形和水文是否有利于防御? 洪水和干旱道路的交通情况如何? 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会对战争产生什么影响?
第二,双方交战双方对上述地点的攻守采取了哪些策略和措施,具体效果如何?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最后,在一定时间内,上述地点对战争的影响和战略地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如果前后有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能够完成对这些问题的详细解答,那么就可以大致了解某个军事枢纽的历史作用的讨论,并可以呈现出论文的基本框架。
您的《三国军事地理与攻防策略研究》深受三国史爱好者的喜爱和好评。 最近,您出版了《军事地理与三国攻防战略》。 接下来,你还有其他关于三国历史的写作计划。 ?
《三国重要地区争夺与攻防策略研究》,中华书局2020年3月版
《军事地理与三国攻防略》中华书局2022年4月版
宋杰:近期我将出版中华书局的《三国人物》一书。 本书收录摘要、考证和读书笔记101篇,分《曹魏雄风》、《魏晋风云》、《蜀汉》。 《英雄》、《东吴英雄》、《军道》、《外交间谍》、《乱世庸才》、《女子与美德》八个专题,记录评论小人物——汉末三国轶事,与《三国演义》相关的真实历史文物,以不同的传统叙事方式,以特殊的视角揭示了曹操、曹丕、司马懿父子、刘备、诸葛亮、孙权等众多人物,以及当时战争、文化、制度的一些重要方面。 ,使读者对三国的历史事迹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我目前正在写《三国战争与军事要点地理新探》。 本书是《三国战争及攻防策略研究》的补充。 书中内容包括董卓与关东诸侯之战、逍遥津之战的杂谈、刘备攻占益州的过程与策略、刘备两次返回荆州的失败、关中、公安、阴平的战略要地, 《天师》和三国之战等,年内即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