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有10种类型,第一类直接命名为“地理学”。 他们所记载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古代地理书籍的编纂,如陆成的《地理书》。 二是王朝疆域地理书籍,有的记载了一代人的疆域,如《太康三年地极记》、《唐代方池图》等; 一些记载历代疆域变迁的,如《古今州县县志亦疏》、《太平寰宇记》等。三是记载古今地理变迁,如《古今地名》、《古今国名》等。四是天文划分的地理书籍,如《开原分水岭图》。五是记录天下风俗物产的,如《方物志》、《隋郡风土人情》等。六是从地理角度进行概括,如《世界志》等。当然,郑樵所记载的书目可以归纳为方式各有不同,但他在“地理学”范畴下的著述,除《剑南五洛图赞》、《京兆方物志》外,都是从总体上论述有关地理问题,以王朝版图地理为核心。这种情况与今天一般的地理著作类似。
其他九种虽然没有以地理二字命名,但从句例来看,可以视为继承了前一省的句型,而且每种类型后都省略了“地理”二字。 同书《家谱》下的每一个细节,除皇室、皇室外,称为“某家谱”,可以作为旁证。 另外,这里的九种不再以地理命名。 除了省级文本外,还可以凸显第一类的统一性。
著名地理书籍介绍有: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它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评选为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学专着,这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学的又一中华之最。 《水经注》总共30万多字,详细介绍了我国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有关的县市、物产、风土人情、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写得苍劲俊秀。 它不仅是一部古代地理巨著,也是一部山水文学的佳作。 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方羽读史录》——清初顾祖舆着
清代的地理著作层出不穷。 其中清初顾祖愚所著的《读史方语纪要》受到后人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千古名著”、“世间难得一书”。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起兵,顾祖愚只身前往福建,希望与耿精忠会合,利用其权力达到抗清复明的目的。 但他没有得到耿精忠的接受,只好回到家乡继续写《读书》。 《史记·方舆》。 康熙时期,他虽屡次受徐千雪邀请参与《清朝统一》的编撰,但他坚守民族气节,不在清廷为官。 该书完成后,他甚至拒绝签名。 在此期间,顾祖禹利用工作之便,查阅徐氏传记集锦,为《杜氏方语纪要》的编撰积累了大量资料。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大约在三十一年前的康熙年间(1692年),顾祖禹五十岁左右,终于完成了这部举世闻名的历史地理巨著。
《汉书·地理》
中国第一部以“地理学”命名的地理著作。 它是东汉学者班固写的,写于公元54年至92年间。 为《汉书十纪》之一。 概括了汉代郡县、封建国家的设置以及各地的山川、户籍、物产、风土人情、文化,保存了许多汉代及以前的珍贵地理资料。 这是中国地理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先秦古籍,也是最古老的富含神话传说的地理书籍。 主要描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还包括古代历史、医学、民俗、民族等。此外,《山海经》还记载了古代的一些奇事。流水账形式,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
《洛阳伽蓝记》——东魏杨玄之
本书按照城东、南、西、北的顺序,以四十多座名寺为纲,兼顾巷弄、方位和古迹,还记述了相关事迹。 从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孝文帝迁都洛阳、尔朱家族的叛乱、四十年来洛阳的故事、台湾各省市的分布,甚至是来此定居的外国商人。洛阳,各国风土人情,路途远近。 。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史料价值极高。 其中收录于第五卷的宋云《家谱》、惠生的《游记》、《道融传》详细记载了宋云的天竺之行,成为研究中印交通史的珍贵史料。 。 这本书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阔帝志》——初唐魏王李泰编
《阔地志》是中国唐代成书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 初唐魏王李泰编撰。 全书共550卷正文,5卷序言。 它吸收了《汉书地理》和顾野王《舆地志》两书的编纂特点,开创了地理书籍的新体裁,为后来的《元和县志》和《太平寰宇》提供了基础。 “吉”是其首创。 书中按照贞观十理对358个县进行排名,然后以县为单位,描述各县的历史、地理、地名、山川、城市、名胜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其管辖范围内。 在六朝地理书籍中被广泛引用并保存了许多珍贵资料。 原书字数尚未考证。 现行《郭地志编译校勘》共四卷,约十三万字。
《徐霞客游记》——明末徐鸿祖
《徐霞客游记》是一本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明末徐宏祖游历34年,写下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还有《浙江游记》、《江油游记》、《 《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贵州游记》、《云南游记》等著作,除已佚失外,还有游记60万余字。 他去世后,被他人编成《徐霞客游记》。 《诗传》有十卷、十二卷、二十卷等多个版本。 主要根据日记描述了作者从1613年到1639年的旅行观察。 他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都有详细的记载,在地理学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此外,还有《晋书》。 《地理志》与《隋书》。 地理》、《新旧唐书》。《地理》等历史书籍中所载的地理。
(以上只是介绍,详细请参考百度百科)
《水经注》
《水经注》是公元六世纪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 它是我国古代一部较为完整的主要记录河流水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它对我国长远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后,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形成了范围广泛的“礼学”。
《水经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情况。 它是一部具有很高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水经注》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评选为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学专着,这是中国古代水文地理学的又一中华之最。 《水经注》总共30万多字,详细介绍了我国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有关的县市、物产、风土人情、传说、历史等。 《水经注》写得苍劲俊秀。 它不仅是一部古代地理巨著,也是一部山水文学的佳作。 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著作。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着叫《水经》。 其作者历来一说是晋代郭璞所著,一说是东汉桑钦所著,相传郭璞曾注释过桑钦所著的《水经》。 当代黎族学者陈巧一认为,即使韩桑钦着有《水经》,金郭璞注,《水经》和《水经注》均已失传。 郦道元注的《水经》应该是另一本,作者不详。 不同的学校对于它的成书年份有不同的看法。 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期的作品,戴震认为是三国时期的作品。 今天是钟丰年写的。 也有人认为它是在新莽时期写成的。 各种说法难以证实,但一般写于汉魏时期是没有问题的。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徐霞客所著的一部以日记体为主的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1587—1641),字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市)人。 他从22岁开始旅行,34年来,他独自徒步,不畏艰险,跋山涉水,顺着岩石地形和河流,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记录了他每天的旅行经历和发现,留下了大量的游记。 然而,他生前没有时间组织这些活动。
后被他人编成《徐霞客游记》。 除遗失部分外,尚存六十万余字。 自崇祯十五年(1642年)季孟良首次编撰之后,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由徐霞客家人孙绪真进行了首次刻印。
《徐霞客游记》采用日记的形式,主要记录了作者从万历归丑到崇祯年间(1613年—1639年)纪茅的游记。 曾有多种版本流传,分十卷、十二卷。 内容包括天台山、雁荡山、百岳山、黄山、武夷山、庐山、九鲤湖、嵩山、太华山、太和山、五台山、衡山及闽游、浙江游十七个山水游记崇祯丙子(1636年)西南行的系列游记,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作了详细的记录。详细介绍了他所到过的各个地方,以及各地的经济、交通、城市住区、民俗风情等。 民俗风情与少数民族地位。 所有记载都是作者实地考察所得,其中不少可以纠正历史记载的不足之处。
《徐霞客游记》在地理学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特别是对喀斯特地貌的调查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在文学、历史、民族学方面也极具价值,被后人誉为“天下真文”。 大词,奇怪的词。”
《山海经》、《山海经》共18章,约31000字。 共藏《山经》5部、《海外经》4部、《海内经》5部、《大荒经》4部。 《汉书·艺文志》除《大荒经》、《海内经》外,共十三篇。 全书内容由《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经》四篇组成; 《海内经》四篇为一组; 另一组是《大荒经》五篇,《数目海内经》一篇。 每个团体的组织结构都有其始有终,贯穿其中,并有秩序和目的。 五藏山经一组,按南、西、北、东、中方位顺序分章。 每章分为几个部分。 上一节和下一节都用相关句子连接起来,使各章节之间的关系非常清晰。 书里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照时间来一一记录这些事情的。 记载的事物大多是从南方开始,然后向西,再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中部(九州)。 九州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 中国古代一直把《山海经》视为历史,是中国历代历史学家必备的参考书。 由于该书历史悠久,就连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也想:“到《于本纪》、《山海经》之时,‘经中诸妖,不敢言矣’。”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风情、神话等都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记载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和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并明确提出了水蚀理论。 书中还通过化石的讨论讨论了古代和现代的气候变化,还涉及了矿石资源。 指出江西潜山山水中含有五倍明,可以用来冶炼铜; 发现陕北的石油可用于照明、制墨(卷二十四)。 在地图制作方面,描述了沈括发明的用熔化的蜡和木片制作三维地图的发明。 这项发明比欧洲早了大约 700 年。 地图制作中州县相对方向的描述由传统的8个方向增加到24个方向。 同时,特别注重两地直线距离的测量——“飞鸟数”,使州、县的相对位置更加准确。 为了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