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研人员概况系列报道 袁振杰从学习到田野地理学家一直在路上

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故事/

袁振杰,副教授,现任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院长。 2018年获得墨尔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哲学博士学位,并被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授予“澳大利亚杰出博士生”称号。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共10项。 在《民族与移民研究》、《中国季刊》、《政治地理学》、《乡村研究》等学科知名期刊上发表人文地理学及跨学科领域学术论文50余篇。

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简笔画/

学科标识

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要素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树立对自己学科的认同感。 袁振杰向记者解释道:“身份就是爱自己的题材,我总是把爱自己的题材放在第一位。” 袁振杰从初中起就对地理“情有独钟”,高中时也选择了地理专业。 在学科方面,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理学(人文地理和城乡规划)作为我的第一选择。 谈起自己大学时的专业,袁振杰说:“我们的专业极具包容性和韧性,发展潜力巨大。”

袁振杰怀着对大海、山河、森林、草原、湖泊、田野的热爱,一直致力于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地理学。 他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仰视、观察当下的世界和社会。 以及理论发展的共性规律和个体特征,逐步学会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观察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

2023年2月,袁振杰副教授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莫里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展民族社区发展调研

开发迭代

科学研究的可持续性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不断成长的生命形式。” 袁振杰表示,在科学研究中,要不断探索、实验、验证、总结、创新,才能持续推动自身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迭代。 袁振杰一直把科学研究视为伴侣:科学研究也是一面镜子。 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实际上反映了你的个性。 我更愿意将科学研究视为我们的朋友。 “他相信,在科学研究中,每个人的工作都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不断转化,科研成果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目前,袁振杰的研究方向是基础设施地理学和地方发展。 袁振杰围绕“人—基础设施—场所”这一核心关系,从理论、方法论和实证等方面探讨了基础设施介入下的地方社会文化地理学。 过程及其内部的多元协商机制,揭示基础设施与场所互动的特征、过程和机制。

在此之前,袁振杰的第一个领域是“民族宗教地理学”。 他通过审视中国西南乌蒙山大花苗的民族习俗及其构建的文化传播空间,体现了本土与全球的紧密互动。 “正是这项研究让我认识到社区公共空间是国家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并启发我关注‘教育空间’。”他说。

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

2021年夏天,袁振杰副教授带领学生到北江芦堡闸实地调研,讲解周边社区发展情况

袁振杰在硕士、博士学习期间,深入从事“教育地理学”的研究。 他对东部沿海内陆地区新疆高中班级进行跟踪调查,长期深入校园田野,与各族学生一起学习、睡觉、吃饭。 他写的《》讲述了新疆学生和内地师生的感人故事。 通过揭示内高坂学校如何塑造多民族文化空间,印证了内高坂学校民族教育与移民政策系的成功范例,回应了一些西方学者的担忧。 误解和偏见。 “这是我跟踪研究的第11年,这几年,我不仅看到了国家政策的成效,也加深了对新疆的了解。” 袁振杰感慨道。

进入广州大学后,特别是在“2+5”平台蓬勃发展之际,袁振杰再次思考如何将个人研究与学校科研发展的新要求、新趋势结合起来,聚焦理论、问题、和方法。 、交叉分析,进而将“教育”的研究对象拓展到“多类型基础设施”,不断延伸研究课题的发展和活力。

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

袁振杰副教授与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领导及师生合影

多维融合

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

袁振杰告诉记者,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社会需求,用研究成果回馈社会,是地理学家的学科责任。

袁振杰长期关注城市高质量发展问题,为政府提供高水平的政策建议。 他提出的政策建议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认可,并被中央有关部门评为“好消息”。 还有政策建议得到了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等省市主要领导的认可。

注重服务地方综合发展,主持和参与多维度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研究30余项。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更新相关的文化政治理论框架已应用于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多个重点文化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新规划中。 “在规划过程中,我们不追求‘短期、快速、轻松’,而是兼顾各方利益,彰显人文情怀。” 袁振杰说道。

同时,袁振杰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重实践的理念。 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以社会服务为特色,强化了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曾带领本科生团队对基础设施介入下的广东珠海淇澳岛海岛人地系统演化进行深入研究。 荣获2021年全国地理研究计划设计竞赛暨地理研究社会研究竞赛(社会研究类)全国一等奖。 此外,他教授的《中国地理》被认定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

袁振杰副教授讲授《中国地理》

初心依旧

科学研究的变化与不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的现代化。 袁振杰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研究,其次要利用更多的渠道或平台发声,描绘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我们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基础设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我将针对基于多元化基础设施的社会文化进程进行研究。” 袁振杰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研究时期。 希望。

“田、田、田……”原振杰无数次重复着这个词。 他说,田野调查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 只有走进现场,接触真实的人和现象,才能提出更多新的研究思路。

“保持不变的是我们的研究范式。” 袁振杰说话时,并没有回避球队的独特性和自信。 “大多数地理学研究都是定量的,但我们团队一直坚持做定性研究。” 袁振杰表示,在定性研究过程中,团队坚持研究微观案例,这与地理学传统的宏观研究不同。 新的道路来了。

练习越多,获得的知识就越多; 你知道的越多,你可以练习的就越多。 从山峦走向江海,从读书走向田野,在荒野中另辟蹊径,这是地理学家独有的浪漫。 站在世界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面对国家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袁振杰将牢牢把握地缘的理性、专业、情操,不仅要做学术探索者,更要做学术带头人。 守望者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地理人物简笔画_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故事/

以烦躁为身,以日新为道。 广大科研人员要向前迈出一步,注重实践导向,深入务实地认识科研发展的需求,把握未来科研发展的方向,努力做到“脚踏实地”科研人员,努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 加速并达到新的水平。

地理人物故事_地理人物_地理人物简笔画/

编辑/韩依桐、戴浩天、黄磊

初审/李艳

点评/李进

@光大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