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欧洲大部地区经历了一场较长年同期显著偏暖的升温,多地创下历史气温新高。然而,4月15日,一股强烈的冷空气从北极地区南下,席卷了欧洲中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气温骤降的同时,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也随之而来。
欧洲气温急剧变化,其背后“推手”究竟是谁,是否具有极端性,接下来欧洲天气情况如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舒楠。
杨舒楠表示,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是此次欧洲降温天气的显著特征。4月15日之前,欧洲气温明显偏高,然而其后,气温显著下降。可以看出,冷空气活动有一个明显的转折。数据显示,欧洲中南部等地降温幅度达10—15℃,高海拔山区降温幅度达15—20℃,德国北部、波兰南部、捷克东部、斯洛伐克北部、罗马尼亚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气温降至0℃以下。
突如其来的低温事件不仅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还给农业、交通、旅游等领域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前期气温偏高,农作物发育期较同期提前,对出芽的农作物影响尤为明显。
“这次欧洲大幅度降温的原因主要是由强烈的高空槽和冷涡系统共同引起的。”杨舒楠分析,欧洲地区的气旋系统活跃,冷涡带来的冷空气从北极地区南下,与高空槽相结合,导致气温急剧下降。此外,欧洲地区气旋和冷涡系统较长时间盘旋,导致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
从4月底起,欧洲中东部地区将转为高空脊控制,气温逐渐回升,由较长年同期偏低逐渐转为偏高。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与欧洲联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联合发布的《2023年欧洲气候状况》报告指出,欧洲成为变暖最快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大约两倍。
这意味着可能会出现更频繁、更剧烈的天气事件,所以亟须高度重视极端冷、热事件引发的风险,积极探寻有序适应气候变化的途径和措施,完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
(作者:王婉责任编辑:曹锐怡)
标签: 地球的小知识 、 高中地理老师最该看的书 、 生活物理常识汇总 、 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电子版 、 高中生必看 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