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草原的另一面 资源的诅咒能否被打破

很多人对东非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野生动物、原始部落、战争、贫穷落后之类的印象上。不过,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东非目前已成了非洲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像埃塞俄比亚、卢旺达等国,正经历着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阶段。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地理转移,或许未来我们要感谢“非洲制造”带来的廉价商品。

我们看到的东部非洲,其实是被“诗意化”或“妖魔化”后的幻象

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说起对非洲的印象,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东非大草原,这得益于传媒和摄影的功劳。最初,是BBC之类的外国媒体拍摄的东非动物纪录片,看得人们热血沸腾。后来,中国摄影爱好者组团前往东非,也能拍摄出动物迁徙或神秘部落的画面,博得了人们的艳羡。再后来,要说哪个地方的物种多样性好,多半会拿它与东非草原比较,说它“像东非大草原一样”。

曾经发生过种族大的卢旺达,正在创造非洲的“经济奇迹”
在卢旺达的CH制衣厂车间,工人们正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成衣制作。这是来自中国的女老板马晓梅投资建设的卢旺达第一家制衣厂,2015年2月落成。工厂生产的服装20%在卢旺达销售,80%出口欧美国家。作为一位女性民营企业家,马晓梅有两个梦想:把卢旺达打造成国际化的制衣中心和手工艺术中心。为此,她还把中国的刺绣工艺也引进到了卢旺达。对大多数国人来说,因为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场种族大,卢旺达被人们所认知。在本世纪初的前10年,这个非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GDP年均增长率超过8%,营商环境在东非排名第一,治安环境也在非洲排名第一,被认为是非洲最安全的国家之一,创造了非洲的一个“经济奇迹”。

如果说在最近一二十年,东非是中国摄影爱好者的天堂,那么几十甚至上百年前,那时的东非则是欧美人狩猎的天堂。关于欧美人对东非狩猎的狂热,我们可以在很多影视或文学作品里一窥端倪。比如说,丹麦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和美国作家海明威的《非洲的青山》这两本著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