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旅游业火热三伏揭秘行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总是期待着那一天——三伏的到来。然而,你是否真正了解“三伏”这个词汇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全国各地都进入了一个“蒸烤”的模式。你知道吗,“三伏”并不是固定的时间,每年的开始和结束都不尽相同。

古人使用一种称为“干支纪事”的方法来计年、月、日和时。这是一种十天干(甲至癸)与十二地支(子至亥)的结合体,它决定了每个庚日出现的频率。根据传统推算法,“初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中伏”则是在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而“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这就是所谓的“三伏”。

但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初伏”和“末伏”的长度固定为10天,而中间的一段时间长度可变,有时长达20天,因此今年我们迎来了一个40天长的加长版三伏。

那么,为何这段时间最难熬呢?首先,由于地球被浓密的大气层包裹,使得太阳光并不直接加热靠近地面的空气,而是先加热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把热带给空气。其次,虽然夏至那一天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能量确实最多,但随着时间推移,即使太阳不再位于最高点,每天仍然接受到的能量超过散失,从而导致温度不断升高。而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每天接受到的能量少于散失后,温度才会降低。此外,在七八月份,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上沉气流减少云量,有利于阳光照射,加剧了炎热。

对于古籍中的记载,“三伏”,可以追溯到《史记·秦本纪》:“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唐朝文人张守节解释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

除了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三福”还影响了民间饮食习俗。在北方,一句谚语表明头三个月吃萝卜、二三个月吃白菜、三三个月可以种芥菜;而南方则有另一套规则。在这一时期,不仅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还要重视防汛工作,以免发生洪灾。

此外,这段时间也是享受美味佳肴的时候。例如,在头割饺子、二割面、三割烙饼摊鸡蛋,是北方民间传统食俗之一。不仅如此,这些食物还有助于祛暑改火,同时满足人们因炎热而减弱的情欲。此刻,你是否已经尝试过这些传统美食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