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六十年代,膜过滤技术问世,被视为除菌级别的标杆。薄膜过滤器曾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药液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和颗粒物。此时,粘质沙雷氏菌被用作检验材料,以确保过滤效果。然而,美国FDA的一位研究人员Bowman博士在后60年代发现,一种微小细菌,即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可以穿透0.45微米的孔径。当其挑战密度达到10⁴-10^6个细胞/c㎡时,这一现象更是明显。随后,该细菌被命名,并作为新的标准来检查过滤器的除菌能力,从而推动了更高级别的滤膜使用,如0.2或0.22微米。这类超净化水平要求引入了新的挑战——如缺陷短波单胞菌(B.diminuta ATCC®19146™)成为检验标准。
最近,一种能够穿透0.1微米筛网的新型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在Genentech公司实验室中被发现。这预示着未来可能需要进一步提高过滤要求,或是在生产过程中增加额外措施,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以监控这些微小生物。
那么为什么要定义为0.22μm?根据毛细管直径、形状校正因子、表面张力和压力的公式,可以计算出实际孔径大小。但关键并非在于这个数值,而是一个功能性定义:通过对挑战水平大于等于1×107cfu/cm2有效区域内缺陷短波单胞菌进行测试并验证,可以稳定获得无害液体流出的设备。在过去,采用过滤法除去液体中的生物最大的好处是它同时维护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尽管早期记录可追溯到巴斯德时代,但直到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商业化生产与使用。而今,我们已经从最初的瓷质滤柱发展至石棉-纖維夾層再到現今薄膜過濾技術,其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瓷质雜環、石棉-纖維夾層與薄膜過濾技術(Levy, 2001)。
标签: 地理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20个地理小常识 、 中国国家地理适合高中生看吗 、 医学常识100条 、 地理相关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