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发掘备受社会关注。证据表明,墓葬主人就是西汉海昏侯国的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包括了编钟、编磬等大型礼仪乐器。至此,出土有完整成套钟磬的西汉王(侯)墓,由原来的“西汉三王墓”——即1983年广州象岗山的南越王墓、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的洛庄汉墓、2009年江苏盱眙的大云山汉墓(江都王刘非墓),加上2011年开始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增加到了4座,堪称“西汉四王墓”。刘贺的身份本来是昌邑王,分封在今山东巨野地区。公元前74年,汉昭帝刘弗陵去世,没有子嗣。辅政大臣霍光等推举昌邑王刘贺当皇帝。相比他的祖宗,刘贺行事荒唐,登上帝位才27天便遭废黜,成为汉代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刘贺等“四王墓”的共同特点是:墓中都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编钟,而且都由一组钮钟14件和一组甬钟5件(注:唯刘贺墓为2组10件,多出甬钟5件)组成,与一同出土的编磬等乐器,构成了完整的“礼仪乐悬”(乐悬,本是指必须悬挂才能演奏的大型编悬乐器,西周统治者赋予它们以内涵,形成了以钟磬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这些编钟不论是钮钟,还是甬钟(注:钮钟、甬钟,均为编钟的组成部分),在造型和纹饰上均有着西汉早期编钟的鲜明特征:其形状虽为合瓦形,但与先秦编钟(如曾侯乙墓编钟)相比,中腰微微弧突,腔体矮胖、浑圆;钟体均采用方块形几何纹装饰;这些编钟在内腔四侧鼓部,均采用楔形的音梁结构。除了海昏侯编钟还有待确认之外,这些编钟采用窄口平头刻的手法进行调音,以致留下了密集的刻遗痕。
图为在污泥浊水中沉睡已久、等待发掘保护的海昏侯墓编钟。海昏侯墓编钟在造型和规制上均打上了西汉早期编钟的深刻烙印。编钟所被赋予的内涵和音乐本身,都极具科学、审美价值。“四王墓”的编钟出土,说明西汉曾推行过一度崩溃的“礼乐”
摄影/郝勤建
摄影/郝勤建
汉代出土的编钟在形制上更显矮、宽,铸造工艺上较诸先秦已有退步。它不仅失去了先秦编钟的双音效果,而在余音消除上也不及先秦,明显输给了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先秦编钟。学者推测,双音技术的消失时间点在江苏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刘非墓时代前后,约公元前128年。海昏侯墓出土的编钟,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判断。考古队员们在对海昏侯墓编钟编磬进行抢救性发掘。海昏侯墓出土的铁质编磬由于年深日久、氧化严重,已经无法演奏。
标签: 大学地理科普书籍 、 人文地理常识 、 地球的出现和人类的诞生 、 地球的所有资料 、 关于地理知识的课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