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风水为北京号脉

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猛发展,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突出和紧迫。我们不仅看到不少现代建筑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违背了尊天敬地、天人合一的传统格局,甚至给古都风貌造成极大的损害,北京西客站、国家大剧院都是鲜明的例证。难道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要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吗?
北京城的两种表情。北海公园作为园林营建始于辽代,金在辽的基础上建造太宁宫,且挖湖称西华潭,堆山称琼华岛。元世祖忽必烈建元大都时以太宁宫为中心,扩建琼华岛并赐名为“万岁山”,将其所在的湖泊称“太液池”。明永乐年间在太液池东修建紫禁城,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用以克煞前朝残余的王气。清顺治年间建造覆钵式白塔,乾隆年间又进行了长达30年的改建,使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依山势排列的皇家园林格局经过数百年的营造而终于告一段落。作为皇家园林风水实践的典型例证,北海公园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和江南园林的婉约,并融帝王宫苑的富丽和宗教寺院的庄严为一体。而其北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现代建筑,表明古都北京已呈现出传统和现代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现在无论在北海、故宫还是颐和园,举目四望,其背景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古都北京的传统山水格局被禁锢在极为有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当,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更显得宝贵和脆弱。

中国历代都城之选址,大都以“相形取胜”等风水原则为重要依据。形胜指山川河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北京古城乃元、明、清各朝定都之地。在中国,历朝选址定都,均有风水和易学论证,所谓“自古建都之地,上得天时,下得地势,中得人心,未有过此者也”。

然而,自明、清以来,北京古都的风水形胜及其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其自然条件而论,北京城内,据明代崇祯八年(1635年)刊印的《帝京景物略》记载:“皇城西,古木深林,春峨峨,夏幽幽,秋冬岑岑柯柯……”俨然一派古木林深、遮天蔽日之景象。当年北京周围松林稠密,道路上只可容一人骑马前行。茂密的山林,也带来丰盛的水源。钓鱼台、玉渊潭、金鱼池等地,常年泉水涓涓,许多地方“泉从地涌,一决而通”。如今北京之形胜,可谓地势犹在,而面貌皆非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