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陆地碳收支平衡
关于中国陆地碳收支平衡的一项综合评估研究结果的发表,填补了碳平衡数据地理分布中的一大空白,并且还可帮助进一步减小北半球碳平衡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研究人员利用三个不同指标来监测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的碳平衡及其驱动机制,这3个指标分别是:从卫星绿度测量结果外推的生物质和土壤碳存量、生态系统模型以及大气逆温。这三种方法对于净碳汇的估计结果相似,其数值在每年0.19至0.26皮克之间。相比之下,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每年1到4皮克碳的速度在吸收碳,这种作用抵消了化石燃料排放量的10%~60%。中国东北对大气层来说是CO2的一个净排放源,原因是森林的过度采伐和退化。相比之下,中国南方占碳汇的65%以上,原因包括区域气候变化、植树活动和灌木恢复等。
竞争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生态学上长期未得到回答的问题之一是:既然物种之间彼此竞争资源,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物种存在?生物多样性理论主要假设物种彼此之间随机发生相互作用,或者说这些理论忽略了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然而,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所有物种都可随便参与的,而是高度结构性的,甚至嵌套式的。Bastolla等人对植物与动物之间的互利网络进行了研究,发现互利相互作用的“嵌套性”可减小竞争和增强生物多样性。嵌套的网络似乎出现在很多生物和社会环境中,说明该研究的结果对于从生物学到银行业的很多不同领域都是适用的。
(来源:科学时报 2009-04-30)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