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末,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地区部分区域出现雾霾天气。这再次提醒我们,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稍有松懈,重污染天气随时可能出现反弹。进入秋冬季,各地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治气攻坚目标任务为导向,紧盯重点、找准短板、精准施策,确保年度工作任务高质量完成。 精准治污是我国多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总结出来的一项重要经验。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千差万别,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也不尽相同。只有精准识别问题、对症施策,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另一方面,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人员有限,不少地方企业数量多、监管任务重,只有精准施策,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有限的监管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贯彻落实“五个精准”要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精准发力,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河南安阳将移动源污染整治摆在突出位置,打好一系列“组合拳”,今年前8个月环境空气质量NO2年日均值为1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3.4%。湖南常德积极引导涉气企业进行环保设施改造升级,降低污染物排放,今年上半年常德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PM2.5改善率首次跻身前四,PM2.5平均浓度创有监测以来最好记录。这些成效的取得充分证明,针对影响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问题精准施策,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必须注意方式方法,要坚持突出重点、精准发力。 要紧紧抓住制约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牛鼻子”。通过污染源解析,很多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日渐清晰,各地要抓住制约当地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问题,对症下药。比如,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很多大中型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贡献者,要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协作,抓好机动车污染减排。对于北方地区来说,随着供暖季的到来,就要在散煤燃烧治理、推动农村清洁取暖改造等方面持续发力。对于部分农业大省来说,秸秆焚烧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容忽视,要聚焦秸秆焚烧失管失控问题,尽快补齐短板。 要加强谋划,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秋冬季节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更易发生重污染天气,此时就要迅速作出研判,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这也是实现区域空气重污染过程“削峰降速”的重要经验。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举措要力求精准,预警过早、涉及企业过多,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预警过晚、该管控的企业不管控,不利于重污染天气的防控。各地要谋划在前,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机制,优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根据天气情况,把握好预警发布的时间窗口,精准实施应急管控措施,在最大程度保障企业生产的同时,坚决遏制重污染天气发生,守牢空气质量刚性底线。 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大气污染管控策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仍有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管控方案并未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仍沿用多年前的方案,导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滞后。比如,2023年年底,某地出现严重“跨年霾”被点名。究其原因,是其并未及时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该纳入管控清单的涉气企业未被纳入清单,明确管控措施的涉煤企业未采取任何应急措施,个别企业甚至在预警期间超产能生产,导致重污染天气防控不力。各地要吸取这一教训,要根据政策要求、产业结构、城市布局等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大气污染防控举措,实现精准治污。 距离年底还有两个多月时间,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一年中最紧要的时期。今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各地务必重视起来,把精准防控举措落实到位,全力以赴守护蓝天白云,确保打好秋冬季攻坚这场硬仗,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