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蚕乡新农人犁耕桑阴自在居保护环境作品简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潜川镇乐平村,周建国和他的女儿周淑萤正忙碌地准备着每年一度的“桑葚采摘季”。他们的家园里,枝头挂满了即将成熟的紫红色桑果,这对父女档每天早出晚归,只为确保每一颗桑葚都能被精心采摘。今年,由于气温偏低,桑果的成熟期推迟到了5月初。

这个故事背后,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传统蚕桑产业。在1998年,当周淑萍出生时,“老周”放弃了当厨师的机会,全心投入到养蚕中。那个时候,他养了108张蚕种,每张上面有2.8万至3.3万个蚕卵,一年大概能赚取十来万元。但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下降和竞争加剧,这份曾经繁荣的产业开始式微。

然而,在专家的建议下,“老周”决定转型。他用原先流转来的农地建起了“自在居家庭农场”,其中30余亩地种上了果桑,并且套种雪里蕻;另外10余亩用于养蚕,但不再售茧而是制成蚕丝销售;还有7亩地种上了黄桃、养鸡鸭。这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新的收入来源,并维持这一代传统产业。

2020年,当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后的周淑萍回归故乡,她带来了新鲜血液和现代营销思维。她用美丽文字和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宣传家里的农场产品,不仅吸引了一批游客,还促进了销售。“现在每年保底有2000人来采摘,加上我弄这些‘新花头’,每亩桑地毛估估有1.5万的毛收入!”“老周”得意地说。

这对父女档还计划扩大业务,他们正在建设茅草棚,以吸引亲子研学团体,同时也希望开设农家乐项目,让游客能够留宿并享受田野生活。此外,他们还计划利用马路边上的高速公路建设带来的便利,将农场变为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为这段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被邀请去探索这个充满活力的家庭农场,看看他们如何利用现代技术与传统知识结合起来,为未来构建可持续发展之路。而对于那些渴望逃离城市生活、追求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人来说,这个故事提供了一种可能——通过创新的农业实践,让我们的生活更加自给自足,也让我们更接近自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