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建于黑龙庙三个拱门洞之上,面对的也都是拱门拱窗的窑洞建筑,背面又是下到镇子的斜坡路,像个喇叭口。听说戏台下还埋有大瓮,声音产生共振、反射,就像现代音响一样,一些晋剧名角登台唱后称赞“省劲儿”。戏台建于明代,在清代重修,看起来是融入黄土高原的一派朴素,细看才能感受到“低调的奢华”。
台上背景墙上一块匾,有四个大字方正遒劲:鱼龙出听。这是清朝永宁州知州王继贤所书。戏台前的廊柱对联是:众观戏情传情传意戏传情;章成事理顺理顺心事顺理。倒着念,意思也通。中国文字除了载道,也有趣味。
碛口镇过去是真正的商业区,不住家,因为沿河有赤身纤夫,满街是过路客商,所以家眷们都住在流过湫水河的李家山。李家山现在是个行政村,有10多层窑洞,你家屋顶,他家院落。李家山本为“避世”,后来住家又搬到山下和镇上,所以外人少知。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吴冠中在这里画了一幅价值千万的画,从此画家的、摄影家的、游客才络绎而来。在李家山信步而游,可以看到黄土高坡上奢俭不同、样式各异的窑洞,看“财主院”的县长题匾,看大户的“门当”——门槛两侧的抱鼓石,以及“户对”——门楣上的雕花。大多数院子落锁了,但站在高处仍然可见院子的影壁、二层绣楼,让人遐想这里男女老少曾演绎出的爱恨情仇。
如果李家山是住宅区,那么离碛口镇一公里西湾村就是别墅区。在制高点上的黑龙庙戏台,每次曲终人散,都会让笔者留恋一个小时也不够。我站在台上,可见湫水河入黄河尽收眼底,这就是碛口得名的地方。而这座与孕育文明的大河为布景的小小戏台,却能骄傲地将自己历史中的故事讲述给每一位来访者。
走下戲臺踏著石板路到達鎮上,這裡已恢复了旧时樣貌,其中過去的票號店鋪倉庫镖局都標注出来。当地人仍生活其中,用門口摆放自产出售红枣粉皮馍馍等地方特色食品。一桌二樓平台傳出笑語,我順著外牆階梯攀升探頭望去,一桌饺子蘸醋。一位穿黑裤白衫老漢喊問美不美?我回答說美!老漢說吃完後要打微信。我覺得有趣,一位老婦從里邊屋子走出來衝我嚷嚟,我聽不懂但知道她不開心,我不知怎麼脱口而出:“打過招呼了。”老婦聞言點點頭笑了,也沒追究我和誰打什麼招呼。我起先氣的是她沒有對來者的服務意識,但又想,這也是碛口未完全商業化的地方可愛之處吧相較於此,是我太油腻了。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