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雨燕的迁徙之谜:中外科研团队首次揭示其生态规律
在颐和园,鸟类学家刘阳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为66只北京雨燕佩戴了微型光敏定位器,这些小巧的设备仅重0.67克,轻盈到足以让30-40克体重的小鸟毫无压力。这些定位器记录了鸟儿每一次日出与日落时光强度变化,从而帮助科学家追踪它们沿着近3万公里的迁徙路线。
数据显示,北京雨燕从7月中旬离开北京,一直到次年4月下旬才返回。它们不仅覆盖了37个国家,而且在整个往返过程中还停留了71天。这一发现彻底打破了人们对这些候鸟直接飞行至目的地之前不停歇的传统看法。
"要想保护好一种鸟类,就要先去了解它的行为。” 刘阳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来理解北京雨燕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以及它们如何在如此长距离内保持精准航向。
此外,研究还表明,在春季和秋季,每年的迁徙期间,北京雨燕都会有2-6次短暂停歇,以补充食物或等待更适合飞行的气候条件。在刚果盆地及周边地区、红海西南岸和里海南岸,这些候鸟通常会选择作为休息站点。
通过这种反复探究,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城市标志性的野生候鸟,它们如何完成这一壮举,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