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行为,并提升规范化水平,南通市生态环境局近年来开展了针对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的专项整治行动。为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引导作用并增强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法治意识的认知,现在公布四起典型案例。
首先是周某伪造印章制作虚假监测报告案。2024年5月,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在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核查时发现,该公司上传的两份废气自行监测报告中存在数据雷同疑似复制的情况。经现场核查和深入调查发现,该公司与第三方监测单位之间存在一中介人周某,他利用电脑图像合成技术伪造公章、编造监测报告提供给该公司。此事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目前正处于审理过程中。
其次是南通某环境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出具虚假报告案。在上级交办问题核查期间,该局发现该公司在对江苏某新材料有限公司进行监测时出具的一份名为(2022)环检(某)字第(20220454)号的报告存在问题。通过查询车牌号和笔迹对照,最终发现原始单上的签字全部系当天的小组长邹某所写,但该检测公司22时以后未开展夜间噪声监测,这些数据属于造假所得。这起违法行为被责令改正并罚款,对直接责任人邹某予以警告及罚款。
再次是海门某机动车辆检测有限公司涉嫌出具虚假报告案。在对该单位进行检查后,执法人员发现该单位故意改变关键检验条件,没有按照规定将油门踩到底,从而导致功率未达到规范要求。此事违反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被处以罚款同时没收违法所得。
最后是一起启东市某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涉嫌出具虚假报告案。当地执法人员接到信访交办信息后,便前往该公司进行突击检查。在场景调研中,一名工作人员试图将一个用于非标准取样管从三口连接器拔除并丢弃,这一举措暴露了替检行为。此事件已被提上日程,并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这些典型案例展示了现代技术在生态环境执法中的应用,以及跨部门联动打击弄虚作假行为的情形。它们不仅形成了一种震慑效果,还促进了整个行业诚信建设,同时也提醒企业需提高自我甄别能力,以确保自身排污情况得到准确了解,而不是盲目依赖第三方服务机构。如果相关机构敷衍不实或有意欺骗,那么企业可能会误判自己的排放状况,最终造成“双输”的局面。此外,此类操作往往会使用园区卡口等手段追踪,以便更有效地挖掘和打击这种类型的问题线索。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