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淹没水下的三沙岛礁,也有自己的名字
与东海、黄海、渤海那些即使高耸于水面也没有名字的岛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沙市那些即使淹没在水下的珊瑚礁,也有自己的名字。 《更路簿》 中那些地名中带有“线排”、“沙排”、“郎”的岛礁,现在标准地名中以“礁”结尾的岛礁,大多数都是这种不出露水面,至少是时不出露水面的“岛屿”。南海三沙高达三四十米的海水透明度使得这些水下岛屿成了潭门渔民潜水作业的重要场所,自然需要为之命名。摄影/兰建琼
与东海、黄海、渤海那些即使高耸于水面也没有名字的岛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沙市那些即使淹没在水下的珊瑚礁,也有自己的名字。 《更路簿》 中那些地名中带有“线排”、“沙排”、“郎”的岛礁,现在标准地名中以“礁”结尾的岛礁,大多数都是这种不出露水面,至少是时不出露水面的“岛屿”。南海三沙高达三四十米的海水透明度使得这些水下岛屿成了潭门渔民潜水作业的重要场所,自然需要为之命名。摄影/兰建琼
“父子不同船”的潭门渔民
关于南海三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岛),关于潭门镇,我已经说过许多。但是每当我对三沙、对潭门镇有了新的理解,我还是想把它说出来。这倒不是因为国家主权这类的原因,而是为了一些人,这些人就是海南岛琼海市潭门镇的渔民和他们的祖先。我觉得他们对中国贡献之大,应当载入史册,但如今他们默默无闻,生存窘迫。这使我想为他们做点什么。
潭门镇曾是一个渔村,现在成了一个小镇,有一个十分繁忙的渔港码头——潭门港。刚到潭门时有人告诉我,原来渔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有亲属死于三沙的海难,一些人家的后院里还有“衣冠冢”(仅埋有死者的遗物)。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