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凌河 辽西小黄河

纵勘历史的年轮,从十余万年前的古人类迁徙,到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拓殖,再到先秦以至明清的朝代更迭,处于农耕、渔猎与游牧文化交界地带的大凌河流域,始终是北方民族发源与繁衍的“龙兴之地”,也是一方风云四起的舞台,上演着一幕又一幕与中原文明争逐竞赛的大戏。与之相伴的,则是文学、艺术、宗教、风习沿着大凌河谷的传播与交汇,最终将不同的民族文化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血脉之中。
山体阳坡的石壁上几个幽深的洞口正对着山脚下那条凝滞在水库中逐渐冰封的大凌河
鸽子洞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瓦房村的西汤山南侧,两级50余米高的悬崖陡壁位于大凌河边。鸽子洞是处于第二级悬壁上的天然洞穴,因成群的鸽子居于洞中而得名。该洞穴是一处距今5万—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973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对鸽子洞进行了发掘,发掘出一批石制品、动物化石,发现了用火的痕迹。专家认为,鸽子洞应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最晚的一处,鸽子洞遗物代表了我国东北地区石器时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文化类型,也是迄今辽西大凌河流域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摄影/李强

在中国难以胜数的江河当中,大凌河显然并不在声名显赫的大河名川之列。这条发源于辽、冀交界处的河流,总长不过397公里,流经辽宁凌源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朝阳市、北票市、义县、凌海市六个县市,流域面积约为2.33万平方公里。放眼东北三省,无论是黑龙江、松花江还是乌苏里江、鸭绿江,其知名度都远在大凌河之上,即便是辽河这条相邻的“姊妹河”,其长度也是大凌河的三倍有余。然而,就是这样一条延伸在中国“雄鸡”脖颈处如毛细血管一样纤细短促的河流,却被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有识之士称为辽西“小黄河”,在中国文明演进的历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凌河,古称白狼河,蒙古语“傲木楞”。有两个源头。北源出自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必斯营子镇,南源出自辽宁省建昌县黑山山脉大青山东北麓。全长382公里,流域面积23546平方公里。老虎山河口以上,两侧为中低山丘,河道比降大,水资源丰富,义县至老虎山河口属于中游段,地势平缓,河道渐宽。老虎山河口以下流经海滩冲积平原,河两侧多沙丘沙地,河面宽达1公里。图为大凌河流域示意图

从“鸽子洞人”到“红山人”:中华文明起源的母体源泉之一

大凌河古称渝水、白狼水,自古以来即是一条人类迁徙的廊道,它的源头距北京不到400公里,沿途并无难以逾越的天堑,因此,在地理版图上可与华北的广袤平原连成一片。最早从太行山脉向东北方向出发的旅行者,或许是北京周口店猿人的一支子孙。十万年前,他们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在这条奔流不息的大河旁,发现了几孔向阳的山洞,便燃起篝火,捕猎野兽,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于此,这就是大凌河畔的“鸽子洞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