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气温25.7℃,相对湿度16%,平均风速5.4米/秒,偏南风,极大风速10.1米/秒。”看到着陆场气象实测值和预报结论完全吻合,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江靖松了一口气。
气象部门依托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联动机制,成立气象专项保障服务领导小组,组建气象保障团队,为嫦娥六号返回器顺利回家保驾护航。
6月的四子王旗着陆场天气变幻莫测,雷暴、大风、沙尘、短时强降水等天气时有发生。“仅在这一个月,就出现16次降水和13次大风天气过程。如果嫦娥六号返回器着陆时出现大风或短时强降水,直升机很可能无法起飞实施搜索救援,这将给地面搜寻回收任务增加难度。”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副主任康林说。
6月12日,气象保障团队里的江靖和自治区气象台领班预报员柳志慧、乌兰察布市气象台台长陈杰组成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进驻四子王旗着陆场,与东风航天城天气预报室工作人员协同开展工作。
曾多次参与过神舟气象服务保障的江靖感慨,此次气象保障服务是最为复杂的一次。“对流云团在十几分钟之内就能从比较薄的云团发展成深厚的积雨云,风速在几分钟之内能从4米/秒增加到20米/秒。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总结和研判前期雷暴、大风、沙尘等天气的变化特征,为精准预报返回器着陆的天气‘窗口期’打实基础。”
气象部门充分应用智能客观预报产品,提供0小时至240小时及0小时至24小时内时间分辨率为24小时、3小时、1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1公里的专项预报产品。同时,结合多源智能预报系统对主着陆场和预报关键点开展0小时至72小时、逐1小时分辨率的高空风、浅层风、低空风切变、云量、降水、温度等多要素预报。
从6月23日起,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与中央气象台、现场气象保障服务团队加密联动,滚动开展联合会商和跟进式服务,从每日两次升级到逐小时提供返回器着陆时段气象要素预报,为前方指挥部决策调度提供科技支撑。
其实早在5月,气象保障团队就梳理分析了2016年至2023年四子王旗35个区域自动站6月气候特征,归纳总结了区域内气温、风向、风速、降水等演变规律,并针对灾害性天气建立高影响天气个例库。
“多从实战中积累经验,是我们完成任务的底气。”陈杰说。
(作者:李红梅 高菲 王晓君 柳志慧责任编辑:)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