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十四五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绽放共治三水提升预警溯源的智慧之光

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正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水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通过提升预警和溯源能力,实现对“三水”的共治。这种努力不仅关乎科学评价,更是为了厘清污染防治责任,并最终保障水生态的长期安全。

据刘廷良副站长所言,这项工作将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需求,同时借助要素资源集聚优势,以打通“产学研”壁垒为目标,推动技术创新发展。北京市丰台区生态环境局布控的高密度水环境自动监测微站即是这一理念的实践,它能够实现24小时对重点河道进行水质指标监测,并配备有超标溯源报警功能,为河道排水口管理提供精细化支持。

嵇晓燕首席科学家团队专家认为,从“十四五”开始,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将向纵深方向发展,不仅扩展了监测范围,还更新了手段和深度。未来,我们将从现状监测向预警监测跨越,以及从单一指标评价向综合评估转变。这要求我们必须完善环境监測技術與数据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並且基本實現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之系統。

杨凯副总工程师强调,在推进高水平保护中,要引入高质量设备和技术,如无人船、无人机采样作业、高效实验室分析仪等,使得整个过程更加高效全面。此外,还需要开展数据挖掘应用,如通过GIS、遥感、物联网实现实时监控,再利用AI、大数据挖掘进行科学分析。

如何支撑这些科技创新呢?刘廷良提到,将会在重点区域建设创新基地和重点实验室,与国家南方仪器适用性检测实验室全面建设完成,一起探索建立多元主体合作模式。此外,将加大自动采样、新污染物检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力度,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研发。

王业耀首席科学家则介绍了过去几年的转变:“我们逐步把化学指标从手工过渡到自动,其中包括1794个国控断面实现全天候自动监测。”而在未来的“十四五”,这份成果将得到进一步拓展,让数据服务不仅反映当地情况,还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解鑫工程师还提到,将构建预测体系,加强大数据应用,整合打通所有资源,为现代化奠定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