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镇的麦秸捆:从“烫手山芋”到“抢手货”
每当丰收季节降临,农民们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麦秸捆。然而,在江苏省仪征市的一个小镇——陈集镇,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这里,农民们不再将秸秆视为垃圾,而是看作了一种宝贵的资源。他们利用高效的搟草机和打捆机,将这些残留物迅速整理成硕大的圆柱形块。一旦完成了这一过程,这些“麦秸捆”就被送往附近的发电厂。在这里,它们不仅成为了一种新能源,还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
据统计,秸秆具有很高的热值,可以与煤炭相比,其含硫量仅为前者的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它在燃烧时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较少,而且余灰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可作为肥料,对农业生产大有裨益。
为了推广这种技术,陈集镇政府提供了充足的支持。他们帮助合作社购买必要设备,并对负责人进行了专业培训。此后,一家名为明玉专业合作社的小型企业开始尝试这一新方法。当年,他们成功地向电厂销售了超过一千吨以上的地毯状压实干燥草捆,从而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合作社不断扩大其业务范围,并且取得了显著成绩。2019年,他们购买了一套更先进、更有效率的心灵机械,使得收购规模进一步增加至四千吨,再次证明这项技术既可行又经济。此外,这些操作还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多收入来源。
总之,通过创新性技术和政府政策支持,小米头像转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够改变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大产业。而这个故事,也许会激励其他地区采纳同样的策略,以解决类似问题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