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集镇的麦秸捆在丰收季节被精心打捆,李莉的镜头捕捉到了这一幕。每年丰收时分,农民面临着如何处理剩余秸秆的问题,但在江苏仪征市的一处田间,却展开了一场不同寻常的故事。
搂草机和打捆机在小麦地里穿梭,将秸秆整理、压实,然后以几分钟的工夫将它们转变成巨大的圆柱体“麦秸捆”。这些新能源被送往发电厂,那里的化石燃料正在慢慢退出舞台,而来自农田的地球之歌正渐入佳境。
这种全新的途径不仅为陈集镇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据研究,虽然不同作物的秸秆热值略有差异,但总体而言,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能量价值,比如平均热值可达15000KJ/kg,与煤炭相比,其含硫量更低,同时还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来说是一个既经济又环保的大好事。
通过推广并扶持经纪人购买“打捆机”,陈集镇有效解决了运输和管理问题,为农民打开了一条增收新路。这一创新方式不仅让原本无用之物变成了宝贵资源,还促进了农业合作社与电厂之间紧密合作,让小麦后的“烫手山芋”变得温暖而受欢迎。
薛钰先生是明玉专业合作社的一位积极推动者,他深知这项技术对改善土壤结构至关重要。他从安徽老家回来后,发现该地区对于废弃的小麦茬进行机械化收集可以大幅提高效率,并且适合种植水稻。此举不仅减轻了劳动力需求,还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使得这个过程既高效又环保。
随着市场调研和技术培训,这个项目逐步扩大规模。在2018年,他们成功向上海电气天长分公司供应1000多吨麦子浇糊。在2019年,他们进一步投资购买机械设备,从而实现了更大的生产能力。这次他们已经成功向上海电气天长分公司供应4000吨以上的麦子浇糊,每年的收益达到12万元左右。同时,这些浇糊也可以用于制造生活用品纸张、有机肥料以及饲料等产品,为社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并增加收入来源。
为了进一步推广这一绿色科技,政府计划建立更多收购点,并鼓励合作社独立经营,同时发展经纪人队伍,将其作为改善环境、增强农民收入的大产业来推广。这样的努力不仅帮助改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际利益,是一个双赢局面。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