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嗅辨员们,靠着他们敏锐的鼻子和严格的训练,他们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大气质量。那么,你是否知道,这些嗅辨员是如何成为空气“小”的呢?答案在于他们对恶臭气体的识别能力,以及对于环保工作的坚持。
据杨昌萍,贵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一位嗅辨员,她告诉记者,嗅辨员们每天都在用自己的鼻子闻出那些让人不舒服、甚至无法忍受的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主要来源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地方,而他们则负责通过专门训练和考试来识别这些恶臭,并将其作为环保部门治理依据。
不过,这份职业并非简单,它要求嗅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抽烟也不喝酒,同时还要接受严格的培训和资质考试。在考试中,一旦错误地认定了一个样本,就意味着失败。而且,每次成功通过后,他们必须重新参加考试才能续职,这种考核机制确保了他们始终保持最高水平。
除了理论知识,嗅辨员们还需要具备极强的地理位置感知能力,因为她们需要准确地找到那些产生恶臭排放的地方。而一旦发现问题,她们就会立即采集样本,并运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这项工作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复杂科学方法,如使用无味纸测试标准化刺激物等,以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尽管如此,对于杨昌萍来说,即使面对各种限制,她仍然自豪地从事这份工作。她说:“我愿意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我觉得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
而你呢?你会认为这样的工作是值得尊敬吗?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