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回溯两千多年历史长河,廊桥兴起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没落于近代。在中国,每一座古廊桥都承载了许多重要角色:它们是休憩场所、是祭祀宗庙,是交易市场、是娱乐平台,是地标建筑、是精神家园,是团结乡民的纽带,是传播文化的长廊在中国百姓心目中,廊桥不仅是公共建筑,更是文化图腾。公元1287年前后的某日,受忽必烈派遣的马可·波罗由大都(今北京)出游,经阳曲(今山西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辗转来到成都。第二日清晨,推开驿站的窗户时,意大利人看到了一幅令他感到震撼的景象:一座叫“安顺廊桥”的桥梁,像长龙一样游荡在800米宽的锦江上,褐红色的廊屋瓦顶在霞光的照耀下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桥上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桥下是穿梭往来的船只
一座华丽的石拱廊桥,不经意间便彰显了锦官城的富饶和繁荣。即使在自己的故乡——桥梁遍布的水城威尼斯,马可·波罗也未曾见过如此气势恢弘、造型别致的桥梁,于是便感慨道:“世界之人无有能想象其甚者。”这位旅行家对成都廊桥终身难忘,最终把这次见闻写入了他的回忆录——《马可·波罗游记》。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