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以降,一代代客家先民不断南下,拓展疆界。他们在粤北山区建造了各种围屋——围龙屋、四角楼、土楼等。广东围龙屋与赣南土围子、福建土楼和而不同,杂糅地承载了客家人的千秋家园梦。如今,当乡土中国、宗亲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式微,围屋的物质与精神印痕也日渐斑驳。客家先民们留下的建筑,正在成为没落的博物馆。
土楼是客家围屋比较典型的建筑形式,如今在跟广东大埔接壤的福建永定等地保存得较为完好。这座就是土楼群中最大的建筑,据说有591年历史了,现在已经被改成博物馆。从高处俯瞰,这座建筑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但是内部却井然有序,安静祥和,仿佛外界的喧嚣都被高大的墙体阻隔了。

3月,整个粤东北,姹紫嫣红。大街小巷,红木棉显赫而妖冶;乡间阡陌,油菜花则犹如芳龄二八的农家姑娘见了心仪的小伙子,大规模地绽放出质朴、健康且金灿灿的微笑。当我们开车抵达梅县时,环绕着村落与建筑的田间,十多名客家妇女正笑声朗朗地插秧。目光越过农田,远远地,我们看见一处处青灰瓦、数百年的老围屋。走近了看,门墩处,零零散散,坐了几位七旬老人,脸黝黑,光着干瘪的脚、趿凉拖,沉默寡言,不时来上几口劣质的香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