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近期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的最新数据,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趋势: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85.7%,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1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较上一年下降了3.6%;而PM10则进一步改善,平均浓度为48微克/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9%。虽然臭氧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也有所变化,但整体来看,这些数据展现出中国在遏制和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中,尽管优良天数比例略有回落至63.8%,但PM2.5浓度仍然实现了2.5%的降低,而臭氧含量呈现3.9%的小幅上升。北京市则成为亮点之一,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9%,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4个百分点;同时,PM2.5浓度也实现了15.2%的大幅下降。但是,这一区域内臭氧含量却以21.2%的大幅增长成为焦点。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虽然在保持高水平优良天数上的努力中遇到挑战,但依然维持着80.5%的高水平,即使如此,它们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其中包括对PM2·5含量的一次性小幅提升以及臭氧含量持续增长的问题。而汾渭平原11个城市则面临更严峻的情况,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仅有64·6%,且PM·25含量出现了一次7·9%的小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在168名重点城市中,有一些如海口、拉萨和舟山等城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或管理措施表现出了较好的环境状况,而其他如渭南、荆州和驻马店市等地点由于各种原因,如工业排放或交通拥堵问题,则未能做到这一点。此外,还有一些像张家口、贵阳和昆明这样的城区通过有效治理措施显示出了不错的改善趋势,而荆州、渭南和驻马店市等地方则需要加强控制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