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光热发电项目招标响应率低落反映节能环保意识提升与低碳生活趋势的数据现象

中国首次光热发电特许权项目招标遇冷:产业化基础薄弱与技术欠缺的数据反映

在北京昨日开标的鄂尔多斯50MW光热发电特许权项目,经过8年的酝酿,最终只有三家企业参与投标。这些企业包括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唐集团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而通常在国家光伏特许电站招标中表现突出的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子公司们此次并未出现。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招标遇冷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光热发电技术尚未实现产业化,同时国家能源局对上网电价的心理预期又实在太低。在设备成本高的情况下,企业难以承受。据财新网报道,该项目预计最初年发电量为1.2亿千瓦时,计划总投资16亿元,采用的是槽式系统。

据了解,由于中国企业光热技术相对欠缺,此次参与投标的3家企业都是与提供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合作,其中中广核太阳能的合作方为德国太阳千年有限公司。与之相比,国内从事光热设备生产的企业寥寥无几,有名的是皇明太阳能集团公司,该公司去年底研制成功国内首套槽式热发電系統。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中国国内并无槽式光熱發電站。在光熱發電領域僅有的運用也只是位於北京八達岭的1MW塔式光熱發電站,其规模远远小于此次的50MW項目。此外,本项目自2003年开始酝酿至今,一直处于启动状态,但最终却一拖至今。

尽管如此,在西班牙2007年时,政府给予光熱發電的一般性价格是0.27欧元(约为2元每千瓦时),而2010年的国家第二期280MW太陽能 光伏発電特許權項报出了0.7288元每千瓦时。这一低价令成本居高不下的 光熱 發電劣势尽显。而根据《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我国将建设若干个太阳能示范电站和示范工程,因此即使此次招标遇冷,也有可能推出其他的 光熱 发電项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