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峡地缝式岩溶峡谷位于小寨天坑之南约3公里,其南部与下撒谷溪峡谷相接,北部与迟谷槽峡谷相接。峡谷近南北走向,全长6162米,谷底宽1—15米,谷深80—229米。由南往北,峡谷底部忽宽忽窄,忽明忽暗,忽高忽低,狭窄处宽仅1—2米,地缝北部末端深度229米,是整个峡谷中深度最大的地段。从峡谷底仰视,可见岩壁耸立,若即若离,阳光犹如一丝丝光柱直射而下,形成“一线天”景观。重庆境内地缝式岩溶峡谷不在少数,比如:武隆县的龙水峡地缝、三会溪峡谷,北碚金刀峡、万盛黑山谷、南川金佛山碧潭幽谷等部分峡谷段属地缝式岩溶峡谷。龙水峡地缝位于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峡谷段长1000米,切割深度达200米,谷底宽2—5米,平均深宽比接近20:1;三会溪峡谷位于武隆芙蓉江支流上,全长5.1公里,谷底宽5—10米,最窄处3米,两岸陡崖高200多米,也是地缝式岩溶峡谷。 在重庆市奉节县天坑地缝景区内,有一种与小寨天坑齐名的地质景观——地缝。地缝并不是一个地理学上的名词,而是对奉节这段峡谷的形象称呼,和天坑一样,首先出自天坑地缝景区。地缝发源于奉节县长安土家族乡火烧二坝,全长约37公里,由上部的茅草坝、黑湾、下撒谷溪和下部的天井峡构成,到达迟谷槽峡谷结束。其中天井峡是地缝中最为典型的一段峡谷,最大深度229米,而最小宽度仅有1米。从高处俯瞰,地缝蜿蜒曲折于石峰之中,犹如大刀劈开山体的一道缝隙,越窄处越显得峻峭深邃。岩溶学家杨明德先生曾形容其为“隙谷”,表示这种深度远远大于谷地宽度的特殊峡谷。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绘图/傅大伟
标签: 地理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