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东北、长江流域等花生主产区春花生即将开始大面积播种,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各产区生产实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同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专家组提出2023年花生春播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优化种植结构 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的茬口,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粮油种植综合效益。利用花生抗旱耐瘠的优势,适度增加山区丘陵等土壤较为贫瘠地区的花生种植面积。在积温较高、耕地质量较好的春花生产区,将二年三熟制春花生调整为一年两熟制夏直播花生。适度增加中轻度盐碱地花生种植面积。发展花生与玉米、果菜等间作,促进粮油均衡增产。 二、因地制宜选种 以当地的区位优势为基础,结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优化品种布局。合理选用高产、稳产、优质、多抗、适宜机收的花生品种。推荐种植高油酸品种,适应中高端市场需求。黄淮海产区宜选择生育期125天左右、株型紧凑、耐密植、结果性能好、抗病抗逆性强的中大果型高产优质花生品种。东北产区宜选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中早熟花生品种;纬度偏高、无霜期短、积温低的地区可选用生育期115天以内的早熟品种。长江流域产区宜选用生育期120天左右的中早熟品种。间作春花生可选用较耐荫、高产、中大果、适应性广的中早熟品种。二年三熟制春花生可选用结果集中、品质优良、综合抗性好、适宜机收的中晚熟高产品种。 三、做好播前准备 培创良好的土壤条件。深耕改土,加深活土层,提高土壤通透性和蓄水保肥能力。精细整地,为播种打好基础。及早修整好排灌设施,做好抗旱防涝准备。做好种子处理。花生播前10天左右剥壳,剥壳前晒种2—3天,提升种子活力,消灭部分病菌,提高发芽率。剥壳后做好种子精选,剔除破损粒、霉变粒和异形种子,做到种子饱满、大小均匀、活力强。播前根据生产需要,采用杀菌剂、杀虫剂、根瘤菌、微肥等单独或复合拌种或包衣,达到防病防虫、增加固氮、补充养分等目的。 四、适期适密播种 适期足墒播种。春播露地种植大粒型、小粒型和高油酸品种的适宜地温分别为17℃、15℃和19℃以上,覆膜花生播期可比露地提早7—10天。播种适期内,要抢墒播种。春花生在墒情有保障的地方要适期晚播,避免倒春寒影响花生出苗。长江流域产区播期一般在3月底至5月上中旬,黄淮海产区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东北产区在5月中下旬。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5%—75%为宜;有滴灌条件的地块亦可先播种,播种后立即进行滴灌灌水。合理密植,规格播种。一般春播大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8—1万穴,小粒型品种双粒亩播0.9—1.1万穴。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宜稀播,旱薄地宜密植。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状况,提倡单粒精播。黄淮海、长江流域产区亩播量在14000—16000粒,东北产区亩播量在12000—15000粒。推荐起垄(覆膜)种植,垄距85—90厘米,垄面宽50—55厘米,垄上播2行,垄上行距30厘米,穴距根据种植密度确定。播种深度3—5厘米。地膜宜选用降解地膜。机械播种的要增强农机农艺融合度,保证花生规范化、标准化播种;同时综合考虑后续的田间管理、收获等机械化作业的配套性。 五、科学合理施肥 因地制宜测土配方施肥,重视前茬施肥,重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钙等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重施基肥,合理追施化肥,确保养分供给均衡。推荐使用花生肥效后移技术,施用缓控释肥,确保养分持续、平衡供应。酸性土壤可增施钙镁磷肥等含钙的偏碱性肥料;肥力较低的土壤和生茬地,可增施花生根瘤菌肥。按照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效。 六、加强田间管理 一是及时放苗补苗。覆膜花生要及时破膜放苗,释放第一对侧枝,防止膜下高温烫苗、烧苗;破膜放苗要在上午9时以前或下午4时以后进行,以免高温闪苗伤叶。花生出苗后,立即查苗,发现缺苗时要用同一品种及时补种,避免品种混杂。二是做好水分管理。在足墒播种情况下,花生苗期一般不用浇水,但全田第一朵花开放时须浇好初花水,且要浇足浇透。饱果期遇旱及时小水轻浇润灌。浇水宜在早上或傍晚进行,提倡喷灌、滴灌,避免低温井水灌溉。三是合理控旺防倒。中后期喷施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用于防病控旺防倒伏,同时增施叶面肥提高防叶斑、防早衰的效果。四是加强中耕除草。花生播种后,应及时喷施除草剂封闭除草。若播种时未喷施除草剂,出苗后花生田杂草多,可喷施苗后花生专用型除草剂。开花下针期避免喷施除草剂,以免产生药害,导致果针入土困难。花生封垄前,露地花生在行间、覆膜花生在垄间进行中耕培土,利于果针入土结实。五是注重绿色防控。采用物理诱杀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防治虫害、化学药剂防治病害。推荐黑光灯、性诱剂和诱虫板等物理诱杀技术。推荐使用无人机施药。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