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来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报告带你了解三伏知识秘籍

三伏天,气候炎热,正是夏季的高峰。据说,“三伏”之名源于古代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习俗与“三伏”相关联。那么,“三伏”又是怎样形成的?为何今年“加长版”的“三伏”有40天?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古人如何计算时间。“干支纪事”,即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通过搭配两个字来表示年、月、日等时间序号,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因此,在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则标志着末伏。这便构成了所谓的“三伏”。

然而,由于每年的太阳位置不同,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不固定,因此与“三庚”的具体日期也不是固定的。所以,即使初、中、末各自对应一定时期,但由于中间那段时间长度变化多端,所以在某些年份可能只有10天,而在其他年份则可能达到20天。

例如,这一年从7月16日到7月25日是头一轮大热浪,也就是头一次开始进入了这40天长达的大热期。而8月15至24日期间,则迎来了第二轮最漫长的一次酷暑过渡——尾声。但这个期间中的20天天气更是不容忽视,因为这是当今世界上最难熬的一段时光。

要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在于地球被厚重的大气层包裹,加上水分蒸发,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潮湿,不利于散热。这就导致了每平方米的地表温度不会太高,但夜晚仍旧保持较低,这种温差小致使平均温度取决更多的是积累而非直接接收到的能量。

再加上七八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控制中原大部分地区,使得下沉气流减少云量,便利阳光照射增加地面辐射增温,加剧了炎热状况。

关于古籍记载,早已见于《史记·秦本纪》:“秦德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以狗御蛊。”南朝刘宋裴骃解释:“六月伏日初也……至今乃有之。”唐张守节解释更详尽:“六月三伏之节起……故云初伏。”

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也有类似记载,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福者何也?凡四时之相禅皆相生者也,而独夏禅于秋,以火克金,金所畏也,故谓之福……汉制至服闭尽’,但历家尚存其名耳。”

农业生产方面,《齐民要术》指出:"夏至后十九种豆子为上时,一亩用子八升;初始断手,为中时,一亩用子一斗;断手以后,为下时,一亩用子一斗二升。一旦过此,就算错过最佳播种机会了"

北方还有谜语:"头仆萝卜、二仆菜、三仆芥菜" ——意味着头旬种萝卜、二旬种白菜、三旬可做芥菜,是为了提醒人们及早进行农作物播植,同时避免因遲延而浪费资源。

对于饮食习俗来说,“头馈饺子、二馈面、三馈烙饼摊鸡蛋”,这些都是北方人传承下的美食风俗。在这样的炎热环境里吃饺子可以开胃解渴,同时形如元宝,被看作藏福象征。而面条既可以煮成汤吃以祛暑,又能刺激食欲。此外烙饼摊鸡蛋也是送别酷暑并欢庆新希望的时候选择之一

现在,你今天尝试过那些传统佳肴吗?你喜欢哪一种肉馅或蔬菜馅儿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