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边境调节中国低碳画中的欧盟影子

在欧盟的低碳环保画中,中国面临着新的气候挑战。随着欧盟委员会于北京时间7月14日晚正式提出一揽子政策提案,以确保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水平减少至少55%,中国必须重新审视其对外贸易策略。此举旨在实现2050年的气候中和目标,并落实《绿色新政》。

为了加速未来10年的碳减排,欧盟提出了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更严格的碳交易体系、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到40%、进一步提高能源效率等。尤其是推动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提案,这将涵盖电力、钢铁、水泥、铝和化肥五个领域。在试点阶段(2023至2025),产品仅需履行排放报告义务,而从2026年开始,生产企业将逐渐失去免费配额直至2035年完全取消,同时进口者需要支付基于产品生成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费用,并逐步提高费率。

对于中国而言,这一机制可能会对高碳行业如钢铁和铝造成影响,因为它们不具备与未支付碳价竞争力的进口产品相匹配的国内市场自由配额。如果没有建立全领域的 碳市场和定价机制,与欧盟协调一致的话,将可能导致战略冲突。

尽管目前涉及的贸易额占比很小,但对于局部高碳钢铁出口竞争力来说影响较大。根据能源基金会与合作伙伴分析,一旦完全取消免费配额,将造成钢铁成本增加21%,而该机制则可能导致成本增加25%;同样,对于铝出口,其成本增加7.6%,而该机制可能导致9%增长。

长远来看,该机制是否扩展到更多行业或产品,以及是否包含间接排放,都尚未明朗。而且,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国出口结构和产业 碳排放也将发生变化,因此对该机制影响评估框架需要持续更新。此外,还需关注技术进步、新兴产业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影响这一政策框架。

总之,虽然短期内对中欧贸易整体影响有限,但长期看来,加快发展低碱技术与产品并建立完善国内市场定价系统,是应对此类挑战所必需的一项重要策略。此外,为应对潜在风险,可以通过调整国内政策,如优化税收结构以鼓励低碱生产,从而为国际竞争提供有利条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