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生态环境部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海洋垃圾监测行动,共涉及51个区域,并在近海6个代表性断面开展了微塑料的深入探究。结果显示,塑料成了我国海洋垃圾中的一颗黑棋,而与国际同类调查相比,我国近岸海域和微塑料密度呈现出一副中低水平的风景。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主任王菊英如是说。
然而,这并非全无希望。在厦门湾里,那些曾经消失多年的中华白海豚重新亮相;深圳湾和涠洲岛上,则有布氏鲸的欢笑回荡;而辽东湾里的斑海豹,也从沉睡之中醒来。而鸭绿江口、黄河口、长江口等众多滨海湿地,再次见证了珍稀候鸟们的归来。这一切,或许能证明,在中国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岸线被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后,人类与自然之间正在逐渐找到一种新的共存之道。
据《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一个令人欣慰的情景:水质整体向好,一类水域面积占比达到了97.7%,较上一年增加0.9个百分点;优良水域面积比例为81.3%,同比增长3.9个百分点。此外,我们还保障了主要用途区域环境质量,使得经济发展不至于牺牲掉我们宝贵的地球家园。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个概念,它既是对自然美景的一种呵护,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它鼓励人们通过观光带动当地经济,同时也要求游客要有环保意识,不留下任何污染痕迹。这样一来,每一次旅行都成为了一次环保教育,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踏在那条通往绿色未来的道路上。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将继续努力,用系统的手段和精准的手腕去保护这片蔚蓝的大天空,用智慧的手笔去书写这篇关于如何让地球变得更加宜居的地球史诗。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