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监测这个概念看似新颖,但实际早在2008年,水利部就对此提出并多次召开会议商议,明确要将水生态监测列入“水质监测”和“水功能区、省界水体及取退水水质监督管理”等经常性业务工作之中。
近日,北京发布的一则新闻通告,又一次将水生态监测推向大众视野。北京启动新一轮全面的地表 水体全覆盖的 水生态 监测活动,这是该市自2009年以来推进这项工作已有12年的重要里程碑。
2021年度第二轮的 水生态 监测工作由北京市 水文 总站负责,将会覆盖全市166个主要地表 水体。这不仅比以前的66个增加了很多,而且还包括了所有湿地保护名录中的全部湿地,以及近几年新建的重要湿地公园。
此次活动为今年第二轮,全年还将有一轮类似的调查。按照往年规律,每一年一般分三次进行,一般是在3-6月份(萌发期),9月(繁盛期)以及11月(衰亡期)。
除了理化指标外,当前的观点更倾向于从 生物和 生境两个维度来评价一个地区或河流湖库是否健康。生物指标包括鱼类、植物、浮游生物等,而 生境 指标则涉及到如深度、面积、植被情况等。
北京已经开始采用这种综合评估方法,并且制定了一套具体标准。在《 北京市2020年发布 的 《 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中,它们详细说明了如何根据这些不同的指标来评估一个地区或河流湖库的情况。
为什么需要进行这样的复杂而全面的调查?原因在于,我们现在认识到单纯依赖于理化参数是不够的,因为它们不能揭示出整个 生态 系统内发生的事情。例如,它们可能无法捕捉到微妙变化,如生物群落结构调整或者关键栖息地损失,这些都是衡量环境健康程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我国治理矛盾从人民群众对除洪害兴修工程需求转变为对高品质生活所需与行业能力不足之间产生新的矛盾,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越来越重视基于系统思维和生命力的考量来改善我们的自然环境状况。
正如李键庸所说,“这是我们追求绿色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然要求。”通过更加全面而精确的地面数据收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状,并据此做出决策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此举不仅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还能帮助我们保持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从而保障人类未来的福祉。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