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土壤监测揭开全新创新之谜

在深圳市福田区的一处码头,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土壤进行采样。他们使用手持终端录入地形、土壤类型和点位信息,这些数据实时传送到广东省土壤环境监测业务化管理系统。这是广东省多项创新成果中的一部分。

5年时间里,广东省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监测与重金属溯源重点实验室建成了生态环境土壤样品库和华南区域土壶重金属同位素实验室。从采集制备到污染源解析,再到预警平台建设,他们实现了技术水平的综合提升,为打赢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智能流转让“体检”高效

为了全面摸清土壤质量状况,省级建立了7826个点位的网络,获得有效数据近80万个、野外现场信息45万个和照片8.5万张。这些数据来源于全面“体检”的第一步——采集及样品制备,这是费时费力的工作。

每年有1500个以上的监测点,“体检”过程中需要大量样品存放。在华南流转中心,有近5万件历史样品永久保存。为了提高效率,要在每环节实现自动化。

华南流转中心成功运用智能传输与控制系统,将智能传输与气动传输结合,使得物资快速且准确地送达目的地。此外,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快速拣选样品,无需再次前往现场。

同位素实验室实现诊断精准

除了掌握辖区内污染分布,还要做好源解析工作。基于同位素示踪技术开发方法和分析方法,他们建立起全国首家重金属同位素示踪实验室。这是一次构建污染源解析体系的创新尝试。

不同铅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作为地球化学“指纹”,判断不同污染物来源。当发生污染时,在实验室测试后,可分析出关系,为执法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此前研发多种定性定量重金属源解析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董塘地区解决血铅异常问题,以创建“董塘模式”。

超标报警风险预警

对于潜在隐患,搭建了一个全面的预警平台,以精细化管理挑战为基础,它显示变化趋势、风险或潜在风险以及贡献率等信息。如果超标或异常情况出现,系统立即反馈,并自动生成模板用于跟踪判定依据。此外,可利用无人机倾斜三维技术获取场景数据并进行综合研判,对未来采用人工智能平台进行分析提出策略以更强力支持防治工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