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思维,盐碱地变身金银滩:探索康养旅游新趋势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万亩盐碱生物科技产业园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800多座养殖大棚汇聚成蓝色海洋,大棚内不再是瓜果,而是螺旋藻。这里,原本被视为不适宜的地方,现在却成为培育南美白对虾的理想之地。
通过因地制宜、转变思路,盐池县将盐碱地和水资源转化为宝贵资产。年降水量低,但蒸发量高,使得此地拥有众多鹹湖,这些条件原本看似限制发展,却被当地政府和企业巧妙利用。近年来,他们引进渔业养殖和藻类加工企业,将2500亩土地用于建立养殖基地。在这里,每年产出500吨螺旋藻、20吨藻蓝蛋白,并成功出口到国内外市场。这一举措证明了谋划发展需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只有主动变化思维、优化产业结构,便能实现良性发展。
走循环经济之路,是确保产业可持续增长的关键。目前,该园区正在探索将螺旋藻从大棚迁移到玻璃管道中,以提高生长效率并简化废弃卤咸水处理过程。此外,还计划建设“光藻鱼碳中和一体化”示范项目,将光伏发电与玻璃管道及鱼虾养殖相结合,从而实现循环生产。
实事求是,是因地制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一切行动均基于现状,不断寻找最佳解决方案。28万亩的盐碱地,为这一地区提供了丰富资源,其中包括高pH值的卤水,与螺旋藅的生长需求相吻合;充足日照保证了热量供应;以及较低的地租成本,加速了运营效率提升。
曾经看似障碍,如今成了独特优势,这种转变给予人们启示:深挖本土潜力、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并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就能把劣势转换为优点,更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在面向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应继续因时而异、精准施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让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共赢。此路越行越宽广,有望带领我们的国家步入更加繁荣昌盛之境。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