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食用油的秘密武器除菌滤布之谜解开了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0.45微米级别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标准。这些薄膜过滤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以及非生物颗粒物。为验证过滤效果,一种名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微生物被用作检验标准,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是具有挑战密度达10⁴-10^6个细胞/c㎡的小型细菌,如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也可能穿透0.45微米孔径的滤膜,从而引发了对更高致密度筛选要求的讨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更高级别的过滤系统被开发出来,其中包括使用0.2或0.22微米孔径筛选设备,这些设备能够有效阻挡缺陷短波单胞菌等小型细菌。最近,一种能够穿透0.1微米过滤器的大肠螺杆状杆类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的存在进一步强调了对除菌技术需求可能会持续升级,并且可能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实施额外措施,比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以监控并控制这些极小细菌。

那么,为何定义为0.22μm呢?这并不仅仅是一个数值问题,而是一个功能性定义。在ASTM F838-15标准下,如果一个过滤器可以稳定地通过挑战水平大于等于1×107cfu/cm2有效过滤面积上的缺陷短波单胞 khuẩn挑战并产生无污染物出液,那么它就被视为一个合格的除虫材料。这意味着,不同大小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小型細蟲對過濾技術提出了不同的挑戰,使得我們需要不断完善過濾技術以應對這種無形威脅。

采用過濾法去除細蟲帶來了多重好處,它不僅能實現無污染物出液,而且能夠保持產品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穩定性。此技術之發展歷史可追溯到巴斯德時代,但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後才開始商業化生產和應用。從瓷質過濾柱到石棉纖維夹層,再到現在薄膜過濾,這一技術已經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其進步速度與日俱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