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仪征市陈集镇,一场绿色革命正在quietly地发生。每当麦稻丰收之际,农民们通常会面临一大难题——如何处理那些被遗弃在田间的小麦秸秆。然而,在陈集镇,这个问题却被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新的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机遇。
图中展示的是陈集镇田间打好的小麦秸秆捆。这一切,是通过搂草机和打捆机的高效运作实现的。一旦这些机械到达了收割完毕的小麦田,它们就开始工作,将排列整齐的小麦茬压实并进行打捆,几分钟后,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圆柱形“小麦秸捆”出现。
这些新创造出的“商品”并不仅是废物,而是被视为一种宝贵资源。在这里,小麦秸烂不再是烫手山芋,而是在市场上抢手货。它们将被送往附近的发电厂,在那里,它们将成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提供热量,并减少对煤炭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据统计,小麦等农作物的剩余部分含有约15000千焦/公斤(KJ/kg)的平均热值,这比煤炭更高。此外,由于其较低含硫量,大幅减少了烟雾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使得这项技术成为了生态保护的一大胜利。
此外,不同农作物产生不同的剩余部分,但总体来说,它们都是非常值钱。例如,以前只能作为还田材料或直接焚烧现在可以通过机械化收集、压实、包装等多道工序来处理,使得它们变得更加便捷且具有商业价值。此举不仅解决了农民对剩余部分管理的问题,还为他们带来了额外收入来源,增加了就业机会。
该地区政府鼓励并支持这一创新做法,为当地企业提供资金援助,让他们购买必要设备,如称重器、喷水车及拖拉机等,以确保整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对于需要训练的人员,他们也获得了一系列专业培训课程,以提高操作技能并确保产品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努力付诸实践,最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即合作社示范收购制度。这使得农业生产者与工业消费者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共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同时让农民从中获益匪浅。
明玉专业合作社是一家在2016年加入这个项目,并迅速扩展至近千亩土地的大型农业公司。该公司由理事长薛钰先生领导,他发现这种方法既节约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决定采纳这一新技术。他向上海电气天长分公司订购大量剩余部分,并成功销售给他们,每吨价格达到230元人民币,每年收益至少12万元人民币左右,对于增强财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其独特优势,该区域计划进一步扩大其范围,将更多的地块纳入其中,并加强经纪人网络建设,使更多的地方居民受益于这一绿色革命。此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升了经济效益,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之一。在未来,当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受益时,我们将看待它作为一种真正改变命运的手段。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