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框压滤机滤布材质揭秘除菌过滤器的奥秘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它们以0.45微米的阈值被认为是“除菌级”的。这些薄膜过滤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药品生产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以及非生物颗粒。它们采用粘质沙雷氏菌作为标准检查工具,以确保过滤效果。但就在这个阶段,一种名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微小细菌证明了它能够穿透0.45微米的孔径,这一发现迫使人们将过滤标准提高到至少0.2或0.22微米。

自那以后,缺陷短波单胞菌就成为了检验除菌级过滤器的标准试剂。而最近,一种能穿透0.1微米过滤网的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被发现在细胞培养基中。这表明除了提高过滤阈值之外,还可能需要额外措施,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来监控和控制这些极小细生体。

那么,为何定义为0.22μm呢?根据毛细管直径、形状校正因子、液体表面张力和克服压力的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实际孔径。不过,所谓“除菌”并不是指具体孔径,而是一个功能性定义。在ASTM F838-15规范中,通过挑战大于等于10^7cfu/cm²有效面积上的缺陷短波单胞菌,并经过验证,只有那些能够稳定产生无害物流出的设备才被认定为有效。

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去除液体中的生物污染物不仅能够保持产品纯净,而且还能维持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这种技术从巴斯德时代开始萌芽,但直到二战后期才得到了商业化发展。从最初的瓷质筛选装置到石棉纤维夹层,再到现在先进的薄膜技术,这一领域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中包括莱文对此历史回顾(Levy, 200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