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过滤器有用吗必要安装吗揭秘除菌过滤器的神奇功能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们将0.45微米的膜定义为“除菌级”过滤器。这些薄膜过滤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和非生物颗粒物。在那个时代,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被用作标准菌株来检验和验证过滤器的除菌效果。

然而,在60年代后期,一场突如其来的挑战打破了这一平衡。美国FDA Bowman博士发现,即使是孔径为0.45微米的滤膜,当挑战密度达到10⁴-10^6个细胞/c㎡时,也无法阻止某些微小细菌穿透。这一发现推动了科学界对分子尺度上的战斗,这场战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更致密(0.2或0.22微米)的滤膜问世。

在这个过程中,一种名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的细菌成为了检验除菌级过滤器标准的关键。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还引领了我们对于更高纯净度要求的探索。

最近,一种能通过0.1微米过滤器的小型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在Genentech生物科技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中被发现,这预示着未来的工艺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这类微小生物。此外,巴氏消毒和紫外消毒等附加措施也成为维护无害性生产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将标准设定在如此精确的地带呢?答案可以从公式中找到:d = 毛细管直径 + k * σ / P * θ,其中d代表孔径,k是形状校正因子,对抗表面张力所需压力P,以及液体与毛细管壁之间接触角θ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功能性的定义基于实际使用中的需求而非理论上的限制。

根据ASTM F838-15标准,如果一个由缺陷短波单胞虫构成的大规模挑战能够稳定地产生无污染产品,那么该设备就被认为满足“有效”的定义。而采用过滤技术去除液体中的生物质,可以同时保持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稳定性,为食品加工提供了巨大的优势。

尽管最初采用的是瓷质筛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石棉纺织到现在薄膜技术,每一步都是人类智慧对抗传统方法的一次大胆尝试,并逐渐完善我们的理解,使得今天我们可以享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安全、可靠得多的人类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