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解释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相对于现行标准的三大突破。首先,新标准将原有的三类区合并为二类区,并且增加了对PM2.5、臭氧等污染物项目和监测规范的完善。此外,还提高了数据统计有效性要求,这是中国首次制定PM2.5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针对臭氧监测增加八小时浓度值的问题,环保官员解释说,这种做法与国际通行趋势一致,因为研究表明较低O3浓度下的八小时暴露与健康效应更直接相关。同时,这样可以更有效地提示公众和环境管理部门防护臭氧健康影响。
关于新指标对于控制雾霾天气的问题,负责人表示雾霾包括自然现象(雾)和人为因素(灰霾),而新的PM2.5项目作为基本监控项目,以及收紧PM10和NO2限值,是为了针对当前危害健康和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
至于公众感受优良天气与污染指数不匹配的问题,环保官员提到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评价因子不足。然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日报技术规定》的颁布实施后,可以缩小两者之间差异。
关于《AQI日报技术规定》的变化,环保官员说明,该规定将评价因子增加O3、CO和PM2.5,以反映我国复合型大気污染形势;调整分级分类表述方式,更好地匹配空气状况对健康影响;以及完善发布方式,将实时发布SO2、NOx、PM10、CO、PM2.5及O3等信息。
最后,对于是否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PM2.5监测工作的问题,负责人表示虽然已经有成熟技术,但由于设备购置安装、数据控制专业人员培训等需要系统准备工作,因此目前仍有一定难度,但逐步推开计划中。
标签: 地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