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在两年以前开始关心这种独特的蜥蜴。那时,我在北京动物园一个窄小昏暗的玻璃橱窗里第一次看到鳄蜥;它们比我想象的要大,差不多有1市尺长,颜色基本上是棕色但还夹杂着一些和黑色的斑纹;鳄蜥身上最特殊的部分是它们那根长着两条棱的大尾巴——确实很像鳄鱼!难怪它们因此而得名。1929年,当中山大学动物调查队的一群师生在广西大瑶山捉到28只鳄蜥时,他们感到异常惊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也完全不知道眼前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爬行动物;后来,鳄蜥的标本被寄到德国,动物学者E.Ahl把它鉴定为独科、独属、独种,并命名为: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意思是:像鳄鱼一样的蜥蜴。鳄蜥是第四纪冰川后期残留在我国华南地区的爬行动物特有种,仅仅分布在广西东部北纬23°25′—24°45′的狭窄地带,现存数量很少(1994年的调查表明,鳄蜥在野外的总数量不超过3000条),它们的繁殖能力也十分低。
我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县大瑶山脚下这个叫做罗香的偏僻小镇。1929年中山大学的生物调查队,就在离这里不到3公里的一条山冲(当地人对山上溪流的叫法)里发现了后来震动世界动物学界的神奇爬行动物:瑶山鳄蜥。
清早,我来到桂林汽车总站和广西师范大学生物系的老师张玉霞以及她的学生曾志峰二人碰头。已经年近七旬的张玉霞老师几乎用了她的半辈子来研究瑶山鳄蜥,她在候车室里忙前忙后地找我,生怕我这个异乡人找不到正确的上车口;23岁的曾志峰在去年获得了香港嘉道理农场基金的资助,承诺以瑶山鳄蜥的生态、濒危现状和保育研究为题完成他的硕士论文。关于瑶山鳄蜥的数量、栖息地状况的数据,最新的也是7年前调查时获得的,瑶山鳄蜥在野生环境下的行为我们还知道得很少,而这些对保护这个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是极为关键的。他们师生二人都很想弄清楚,在野外的瑶山鳄蜥现在到底怎么样了,这同样也是我最想知道的。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