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北部湾开发要超前规划好生态环境保护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宣布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的合作,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超过2.7万亿美元GDP、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这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 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项目建设的环境和条件很好。第一,发展机遇好,正面临着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第二,发展氛围好,北部湾开放开发的战略构想深入人心。第三,发展基础好。经济区的建设开发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局,路网、航道、供电及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港口规划与建设加快发展,引进和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第四,发展势头好。第五,发展潜力和空间大。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统筹协调,落实项目。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生态功能区划,建立环境保护监控系统。 为了进一步落实项目,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北部湾各部门、地方所制定的各项行业规划和计划进一步地统筹、协调,加强科学论证与环境评估;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与管理控制信息系统和相应机制,有序、坚定地贯彻实施。避免再出现一拥而上,留下大批烂尾楼的教训。西江引水对珠海咸水入侵的影响,水库灌溉对河口淡水、泥沙对珍珠贝、大蚝养殖与红树林生态的关系,旅游资源开发对文物保护,生态安全的代价等等课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为此,我建议,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发射的系列资源环境卫星,包括中巴资源卫星、风云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即将发射的环境灾害卫星和多种定位导航卫星、通讯卫星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为解决北部湾(广西)经济合作区开发中的实际生产、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做些实质性的工作,提高区域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的质量和效率,并进一步加强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 北部湾的经济开发,国家战略需求迫切,国际合作机遇空前,人气很旺,呼声很高。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远瞩、成竹在胸,正在积极运作之中,决不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冷静、沉着中有序推进。当前要切实抓住抓好建设生态省区的契机,运用高科技调查研究监控手段,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西部大开发、面向东南亚国家合作与交流,提供窗口、作出示范。 (来源:科学时报 2007-06-17)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