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而公众态度将对气候政策的制定带来影响。近年来,各国公众对气候危机的认知有着明显差异,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较大分歧。 11月16日,在《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主题为“走向净零碳:发展中国家的机遇和挑战”的UNFCCC官方边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大数据实验室课题组介绍了其基于大型网络调查完成的《中国公众如何看待气候变化?2024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报告》的主要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高度共识和广泛参与。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公众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86.2%的受访公众认为气候变化会对人类活动构成严重威胁。超过70%的受访公众能够正确理解中国“3060双碳”政策内涵;八成以上的受访公众对中国“双碳”目标和绿色发展前景持有积极态度;受访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有信心,超过半数认为可以实现共赢合作。超过75%的受访公众对于低碳环保的消费行为高度认可;六成以上的受访公众愿意为减少碳足迹支付额外费用;受访公众对新能源产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表示认可期待和支持,超过80%受访者有购置电动汽车计划。 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同一些国家公众存在大量认识分歧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共识。当天,与会专家代表高度赞赏课题组的研究发现。一些专家表示,这份研究报告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巨大成就背后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诠释,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大的信心。虽然目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各种挑战,但中国的行动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强大依靠。 记者了解到,这一课题由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主持,通过与腾讯企鹅有调进行合作,通过网络调查系统,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实施抽样问卷调查,基于12427份有效样本,围绕“中国公众如何认识气候变化、如何看待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如何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主题展开研究。结果显示,当前中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高度共识和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行为的高度支持,已为政府采取坚定措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强大的基础。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