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疆地区的火电厂,自从采用了海水淡化技术后,便开始将自己从原本的水资源大消耗者转变为新的水资源生产者。通过实施“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土地节约整理-废物资源化再利用”循环经济模式,这座发电厂不仅实现了热电联产,而且解决了沿海地区缺乏淡水和高浓度海水排放的问题,从而使得火电厂从以前那种大量消耗能源的角色转变成现在能够创造出新的稀有资源的角色。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淡水需求,中国面临着严重的饮用和工业用水短缺问题。我国600个城市中,有400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100个更是面临严重不足的情况。京津唐地区尤其如此,它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导致华北平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water漏斗区之一。
对于这些问题,人们认为 海洋中的含盐分较高的大量海洋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由于关键技术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使得国内企业难以获得这项技术,加剧了这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这促使我们必须加强科技攻关,以实现自主创新,并减少对进口产品依赖,同时提升国产设备的质量和性能,为国家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在不断增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以及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一系列规划文件都提出了加快推动这个领域发展的事宜。
具体来说,通过利用发电工艺产生余热,以及部分低品位抽汽等原料进行处理,可以生产出大量可供社会使用的清洁淡净之源。在2010年10月21日,该项目成功地将其首批50万吨次级淡化产品输送至滨海新区市政管网,并获得天津市卫生局颁布相关健康许可证,是国内首次开展此类大规模供给工作。
同时,该项目还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之前,该火力发电厂每年会排放32吨粉尘、115.3吨二氧化硫以及344.2吨氮氧化物,但经过超低排放改造后,这些排放量都大幅度减少至32吨、115.3吨及344.2吨。此外,还通过了一项名为“超低排放与低温除尘”的改造项目,可进一步降低煤炭燃烧时产生的一定量碳分子释放,从而达到既能提高能源效率又能显著减轻环境负担双赢效果。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