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生态环境部对全国的海洋垃圾进行了全面的监测活动,共涉及51个区域,并且在近海6个关键断面上开展了对微塑料污染的深入调查。这些数据显示,塑料废物成为了中国海洋中最为突出的垃圾类型。这一发现与国际上类似的研究结果相呼应,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近岸地区,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平均分布密度处于较低水平。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在厦门湾里,那些珍贵的中华白海豚重新出现,它们是恢复自然平衡的一份子。而深圳湾、涠洲岛等地,也见证了布氏鲸和斑海豹等濒危动物的归来。鸭绿江口、黄河口以及长江口周边滨海湿地中,一些久违的人类视线再次捕捉到了那些稀有的候鸟。此外,由于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实施,大约30%的近岸水域和37%的地缘岸线得到了有效保护,使得人类与海洋生物能够更加和谐共存。
根据《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的数据分析,尽管存在一些挑战,但整体而言,中国的大气水质持续改善。超过97.7%的地方满足了一级标准,而81.3%的地方水质达到了优良(一、二级)的标准。这不仅表明我们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效,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保障了整个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
此外,我们还通过综合运用系统性的手段来精准保护我们的宝贵资源——这正是陆续统筹所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重视环境保护,还注重经济增长,从而实现一个既健康又繁荣的地球蓝图。
标签: 基础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