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设备组成除菌净化的守护者

在20世纪60年代,膜过滤器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当时,0.45微米级别的膜被认为是“除菌级”的标准。这些薄膜过滤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制品和液体药品中,以去除细菌、酵母、霉菌以及非生物颗粒物。为验证过滤效果,一种名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细菌作为标准菌株而被采用。但就在60年代末期,一项令人震惊的发现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蛋白质溶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微小细菌,即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a),显示出其细胞可以穿透0.45微米孔径的滤膜,这一现象让科学界不得不重新评估过滤技术。

随后,为了确保更高水平的净化,使用了具有更小孔径(通常是0.2或0.22微米)的滤膜。这种更加精密的设计有效地阻止了缺陷短波单胞菌等细小生物体通过。这类似于解决了一场战争中的危机:尽管最初设定的是防御工事,但敌人的进攻促使人们建造更坚固、更安全的地堡。

近年来,一种能穿越0.1微米过滤器的大型螺旋形杆状细菌(Leptospira licerasiae)在某些培养基中被发现,这一情况迫使我们再次审视我们的标准,并考虑提高清洁要求,或是在生产流程中引入额外措施,如巴氏消毒或紫外线消毒,以监控并控制这些潜在的问题。

那么,为何定义成为0.22μm呢?这并不是因为这个数值本身就有特别意义,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功能性定义,即能够稳定地保持无污染状态。一旦经过严格测试,其中包括对缺陷短波单胞虫进行挑战,它们必须能够产生无害且纯净的产品。而这一过程遵循ASTM F838-15标准,该标准要求至少达到10^7cfu/cm²以上大型单细胞生物浓度才能证明其有效性。

利用过滤法去除液体中的细菌最大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实现无害化,还能保护所处理材料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保持稳定。这项技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巴斯德时代,但直至二战后才逐渐商业化发展,从最初的手工制作瓷质隔离设备到石棉纺织夹层,再到现在先进薄膜技术,每一步都展现出人类对于纯净与安全不断追求的心理动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