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产品与家电的生产消费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伴随着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我们面临着每年电子废弃物数量增加15%-30%的情况,其中约有7成通过不同的途径流向我国。这些电子废弃物不仅蕴含丰富的可再利用资源,而且具有较高的回收价值。在全球化背景下,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电子废弃物可持续管理与回收利用技术体系,对于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参与全球资源大循环至关重要。
要深入了解我国电子垃圾处理工业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有助于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指导,从而构建一个适应我国特色的电子垃圾可持续管理与处理体系。
主要障碍及因果分析
在上述背景下,我曾在国际著名期刊《Waste Management》发表评论性文章,该研究详细阐述了我国電子廢棄物處理面臨的一系列經濟、環境、技術以及社會方面的障礙及其相互作用因果機制。
主要障礙:
經濟方面:電子廢棄物回收價格缺乏競爭力、電子廢棄物回收補貼與稅收優惠政策不完善、小型企業參與度低。
環境方面:處理過程中的嚴重環境污染問題和對人體健康威脅。
技術層面:小型廢棄物處理車間設備缺乏與技術缺失、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相關基礎設施不完善。
社會支撐系統:電子廢棄物管理系統與立法不完善、缺乏完整的地端電腦應用軟件測試工具,以及群眾法規與環境保護意識欠佳等。
因果機制
該文基于以上障礙進行了深入分析,並運用灰色決策試驗和評價實驗室方法對各項障礙及其相互作用因果機制進行了詳細探討。障礙依據其性質被分為“原因導向”、“結果導向”以及“連接”三組。其中,小作坊非法回收被認為是我國電力垃圾處理工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大量阻滯之一。
政策實施與未來展望
根據分析結果,我提出了一系列推進電子垃圾可持續處理在中國健康有序地發展的相關政策措施,包括:
一是通過嚴格立法,合理補貼,逐步構建成熟的地端電腦應用軟件測試工具系統,以支持形成規模經濟。
二是加快分選技術研發,加速降低處理成本,使得電子廢棄材料能夠更有效地轉化為資源。
三是依托生命週期思想,構建從產品生產到最終淘汰的一條生態鏈路,使之成為主導環保新能源產業模式。
四是大力推廣環境教育提升民眾對於節能減排和環保知識水平。
标签: 基础地理